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研与思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1期   作者:吴蒙
[导读]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吴蒙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小学         443000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只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便成为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实践         思考                研究
1.明确实践操作的任务目标
        每上一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那每一次实践操作,也应该有其具体的操作目标。没有目标的操作就会没有方向,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次操作时都应该像思考学习目标一样去认真设定操作目标,不能只求热闹,为了操作而操作。例如我的师父程雯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一课时,就设计了如下操作目标,在利用小棒和圆片探索3+2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性的同时,借助小棒掌握三种算法,初步建立加法模型和感知法算理。
        教学3+2时,很多同学能直接说出答案,但却讲不清算法,正当大家苦恼时,有个同学说可以用小棒或 圆片摆一摆,于是程老师就建议同学们拿出小棒或圆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不一会三种算法就呈现出来了。
① 一根一根的数,先摆3根,再摆2根,合起来一起数一遍,就知道是5了。
② 先摆3根,把3记在心里,在往后数2,边数边摆,这样也能知道3+2等于5.
③ 先摆2根,再摆3根,把2记在心里,再往后数3个数,也知道3+2等于5.
        孩子们在数小棒的过程中,手、脑、口、心、耳五官并用,在同学们不断的分享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只有在明确活动目标和任务、需要突破的难点和要达到的效果,孩子们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2.设计课题实践的环节流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行程概念”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需要遵从这一规律去设计实践操作的过程,关于学生如何摆、如何想、如何说,都需要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互相结合。
        2.1 听清要求、认真准备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实践中很容易出现随意、盲目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动手操作前讲清要求,并做到具体、明确、细致。只有说明白了,才能确保孩子们在操作中的效率和质量。
        2.2 动手实践、感知表象
        表象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抽象知识必不可少的中间过程,
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表现为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能使抽象的概念、问题等具体化,让学生“知其然,并之气所以然”,对本节课知识达到更好的内化理解。
        我在执教《跷跷板》一课时,大胆的尝试了一节户外数学课。


        ①“掂一掂” 数学书和语文书 、苹果和梨子
        ②“称一称” 掂完后再称一称,看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物体的轻重的
         足够大的场地正好给了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们充分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合作中“掂一掂”、“说一说 ”,在集体展示时“称一称”,总会听到孩子们或惊叹或开心的话语“哇,好神奇!”“哈,我对了”“嗯,太好玩了”......
         通过三次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充分操作实践的时间,多次感受比较轻重的过程,即建立天平模型有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将抽象的知识逐步从物化像内化过渡。
         2.3 认真思考、内化过程
        由明确要求、动手操作来初步感知问题表象,正确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从具体直观再到抽象总结的提升,要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思考方式,就需要在操作实践后学生能沉下心来认真思考:通过本次操作实践,我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回过头来想一想,并能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能组织语言,完整表达。
        2.4 用心表达、全面认知
        课堂实践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小学地年段利用操作实践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和动脑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知过程。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预设语言表达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逐步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和表达。
3.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的指导
        理想的操作课堂是师生的自然互动,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而有效的操作离不开教师规范的引导。
        3.1 把控课堂实践中的纪律和秩序
        低年段的孩子好动,一般都对课堂实践兴趣很高,课堂纪律就容易失控。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把控上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吵闹,当发现纪律问题时要及时的阻止,做好调解和引导。例如:在操作前要提前说好学具的整理方法和摆放的位置,在大部分学生完成操作后,也需要给学生时间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以此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探究中来。
        3.2 教会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
        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并能有所收获。记得执教“快乐的午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图形来表示意义对应的关系,刚开始我突兀的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图形来画出相应物品的个数,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并且表情痛苦,担当我进行引导后,教他们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一只兔子”,“一个圆形”表示“一把勺子”等时,孩子们就能很好的画出一一对应的关系图了。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实践操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对学具的保管、摆放、整理到学生的交流、讨论、表达等过程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并能切实引导学生实践的教师。
        在不断的实践研究和学习中,我们对课堂中的操作实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增添了课堂趣味性,让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