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微粒观的构建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1期   作者:董大勇
[导读] 化学中的微粒观不是指知识内容中的特定方面或特定点,而是指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思维的结构,这是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董大勇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教育局,517200
        摘要: 化学中的微粒观不是指知识内容中的特定方面或特定点,而是指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思维的结构,这是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微观目光可以提高课堂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讨论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多方面的微观世界并为学生构建化学物质微粒观。
        关键词: 微粒观化学教学建立策略 初中化学 微粒观 教学研究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理念,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一步。因此,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塑造学生的微观视野,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为此,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和模型等化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促进学生微观视野的创造,提高课堂化学教学的质量。
        一、培养学生微粒观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掌握宏观的化学知识。化学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宏观是微观的体现,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的变化。宏观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可以用微观来描述,以便学生可以科学地学习宏观化学。例如,在炎热的夏天,玻璃杯中的水继续下降。随着温度逐渐升高,玻璃中的水下降得更快。是什么原因?如果学生知道水是由不断运动的水分子组成的,并且水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则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原理现象。
        2.帮助加深学生对微观知识的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视角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符号。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对粒子的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粒子知识,并通过学习粒子知识促进理解。在教授化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化学符号,包括化学元素,化学式等。不同的化学符号本质上是不同的,例如H2O是水的分子式,即水由氧和氢元素组成。在这个分子式中中,还将找到这两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数: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因此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化学符号。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探索这些化学符号的含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微粒观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只有了解水分子中微粒的概念,学生才能了解水的真正含义。如果基于传统记忆,则无法实现此效果。
        3.为将来的学习铺平道路。通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可以为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学学习化学知识后,学生可以学习更多有关粒子的知识,并提高他们学习物质粒子概念的能力。培养微粒观概念将在未来的学生学习和理解粒子知识中发挥更深的作用。实际上,学习不是摆脱旧知识的过程,而是从旧知识中获取更多,更深的新知识的渐过程。最初,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分散的,难以理解和记住。因此,学生可以整合所学知识,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的系统结构,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微粒观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微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变越快,学生对宏观和现象的理解能力就越强。学生的微粒观还可以在老师帮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了解宏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一般来说,当老师解释“雾”是很小的液体部分,而“烟”是很小的固体部分时,如果没有详细说明所创建的两个部分,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无法直观理解。当老师从粒子的角度向学生解释这一点时,学生意识到导致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的变化,即物质粒子的加速运动,导致物质变成小粒子,例如分子和原子。区别在于“雾”和“烟”是颗粒,即固体“烟”和液体“雾”。因此,通过观察粒子,学生可以通过现象感知事物,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
        2.创造环境以培养学生对微观观点的认识。由于分子和原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因此在初中老师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图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并可以以三维动态方式模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然后可视化,动态抽象和静态化,从而加深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模拟水电解过程中H2和O2的产生。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微观注视。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从粒子的角度解释实践中的现象,不断提高实践中的粒子化学图景,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加深对化学粒子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许多化学实验来证明和推断微粒的存在,并加深思想意识,即“微粒无处不在”。例如,在使用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的实验中,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这使学生得出结论,氨分子一直在移动。例如,当谈到“微粒永不停止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教师可以使用水和酒精进行比较实验,以大固体微粒或小固体微粒(例如花生)添加到大米实验中的液体添加实验。所有这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和“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真相。
        总结:简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微粒,并增强他们对微粒的理解和知识。当学生对微粒的基本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具有代表性的微粒观,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教学实例深化学生对微粒观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海如,赵华.初中生化学微粒观构建的实践反思:以“离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7,65(5):35-40.
        2.马晓红.微粒观在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65(12):48.
3.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以分子原子的教学为例[J],张映林
此文属于"宏观,微观,符号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