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翠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密云小学 442300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差异化教学,使教学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本文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差异化教学的途径,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
引言: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不同,这便决定了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更好的落实差异化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与理念,实现差异化教学。教师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学情,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语文知识十分枯燥,再加之以往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带给学生有效的感官刺激,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驱动力。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融入到教学之中,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生成学习的驱动力和乐学情绪。语文课文包含着很多写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教师单纯的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与内涵,而通过多媒体,则可以为学生呈现相应的场景,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多元化始终都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信息技术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教学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应用电子交互白板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与高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将其渗透到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差异化教学的策略
差异化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使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保障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所提升,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进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制作差异化课件
课件是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制作差异化课件对于实现差异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化课件能够帮助学生落实差异化教学,并且还能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我的家人”为题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内容。教师可以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几个要素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来罗列相关写作素材,最后在通过讨论来选出最有价值的素材进行写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其顺利完成写作。但是会有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方式,觉得这种方式的约束条件过多,不利于自己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搜集关于家人相处的小视频,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向学生播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择范围,学生也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写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也能更加体现自我的个性,并且还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写作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同学都能顺利完成作文写作。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学生之间的知识积累上,而且还体现在学生在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语文思维方式上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选择学生擅长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这样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学好语文知识。以《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精心制作课件,将更多的春节元素融入到课件之中,向学生展示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场景、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等,在课堂上营造出浓郁的春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特点?与自己家乡的春节有何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特点,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哪些分析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向学生呈现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思路,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提炼文章的主要内涵。总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实现差异化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也能有效落实差异化教学,使教学活动能够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红华. 巧用信息化手段 打造差异化课堂——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82-83.
[2]侯小丽,黄涛,龚眉洁,杨华利,王涵,张晨晨. 人机协同支持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