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红叶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16
摘要:本文主要对“三全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等概念进行简单的阐释,分析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所面临的阻力,并提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希望促使高校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为高校实际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路径
引言: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需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工作,以思想价值来引领教学活动开展,且形成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实现当前高校育人资源、载体以及项目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为长期育人标准以及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一、“三全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概念等相关概述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所提出的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育人要求的简称[1]。其中全员育人要求高校教职工担负起自身的育人责任,在相互协调、配合中落实育人工作;全程育人要求在整个大学期间,高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思政内容、思政教育方式等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为学生搭建起多样化的德育平台,满足不同学生德育需求[2]。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以及奉献等德育内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二者在德育方面的功能[3]。其中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比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无痕”过程中得以提升。
二、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阻力分析
(一)全员育人方面
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工的作用,要求其拥有很强的育人意识,依据立德树人要求、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育人计划,全方位发挥育人与自我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而实现全员力量的整合。但实际部分高校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围绕学术研究、技能培训等开展工作,关于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不够重视。比如部分高校领导、教师对“三全育人”理念认识比较浅显,比较随意地开展育人工作,认为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学校其他教职工很少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导致全员育人理念趋于形式化。
(二)全程育人方面
高校在以全程育人理念为导向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不能遵循差异化、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比如部分高校没有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思政工作计划、目标以及方法等,不同阶段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同时,在实际育人过程中,高校重视学生入学阶段、毕业阶段教育和管理,而忽视中间两个阶段育人工作的有效衔接,与全程育人理念相背离。
(三)全方位育人方面
在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要求高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融入思政教育,并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而实际部分高校缺乏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各部门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无法将各部门自身所具备的育人优势发挥出来,实际育人效果不明显。同时,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渠道,而实际部分高校并没有有效利用这一育人渠道,并且在借助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隐性育人平台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使当前育人手段、方法等受限。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全员育人方面缺乏正确认识,无法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工作积极性,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比较差的现状。高校在构建全员育人思政教育体系过程中可以引入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这一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4]。比如高校可以定期开展主题党建活动,或者开展全体教师思政轮训等活动,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党建工作过程中,引导全体教师全面认识“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增强其育人和责任意识,将这一育人理念践行于课程教学中。
另外,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发挥自身价值引领、以身作则的作用,比如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纳入引领学生价值观、素养培养等指标,将定性、定量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教师业务能力、思政素质等进行全面考核,为高中全体教职工营造出全员育人的氛围,从而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全程育人理念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阶段性,无法满足大学各阶段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需求这一现状。高校需结合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地开展思政工作。比如大一阶段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理想信念等,帮助其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阶段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专业,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热爱自身专业的同时,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四阶段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其后期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并且重视各阶段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
同时,由于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及时性、开放性特点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思政教育方式相符合,能够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5]。因此,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图书馆文化活动、技能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时代精神;或者通过举办文明校园、普法宣传等活动,达到学生思想品德、责任以及人格教育的目的。
(三)将全程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实不到位,课程思政实施存在局限性的现状。高校需将三观、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道德和法律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法律素养、道德意识得以提升。比如可以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兴趣爱好打造思想政治“金课”,以微课的形式辅助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思政理论课程学习平台,或者利用AI、VR等技术实现思政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当前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凸显出现代化技术在思政教育方面便捷性、人性化等优势。
同时,为了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有效地转变为课程思政,需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比如高校需建立健全长效、科学的课程思政实施制度,为各个学院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协作的机会,使其共同对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手段等进行优化。并且有针地提供专业课程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使其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将思政教育内容系统化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四、结束语
“三全育人”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提供方向指导,高校在落实思政工作中需要结合“三全育人”要求、目标。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三观等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需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内涵、要求等,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德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杨健.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实施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73-75.
[2]严爱玲,江宏,甘泉.“三全育人”模式下审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以某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7):1-3.
[3]艾建平.“三全育人”理念下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5-7.
[4]陈梦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新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2):38-41.
[5]刘娜.“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长江丛刊,2019(2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