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作业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王耀敏
[导读] 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想让作业练习的作用能有效发挥,我们应该以生为本,来审视作业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王耀敏
        重庆市巫溪县长春小学校  405800
        【摘要】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想让作业练习的作用能有效发挥,我们应该以生为本,来审视作业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学生视角  应用  方法  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等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愿做作业,老师要批改大量的作业,作业成了学习路上师生共同的负担。这样的作业现状,背离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业有效发挥作用呢?本文我谈谈以学生为本来审视作业,从而让作业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以生为本,在应用中练习
        我们每位老师都深知,数学是从生活中来,最终会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一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不乏有生活的影子。然而,在作业练习中我们往往将“生活”二字忽略,将学生置于题海战术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或许可以得到一定提升,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解这样的问题、解这样的问题有什么用”的体会越来越浅,甚至于“无”。因此,在进行练习巩固的过程中,教师应有从学生立场出发,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必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主动参与到作业练习的活动中来。
        比如,三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中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铁框改成一个正方形的,正方形铁框的边长是多少?我知道虽然这题比较简单,还是会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我避开利用公式进行直接计算,而是结合认识周长时学生熟悉的相框,让学生先设计长方形的相框花边,再将花边取下来去设计相应正方形相框,就这样把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一步步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之中将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并利用它去解决问题。
        我觉得在这样的设计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起点,来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应用,在应用中进行练习,真实地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提高数学作业练习的有效性。
         二、以生为本,在练习中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研究成果和智慧结晶,数学练习作业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其实这就是说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死板地教给学生结果。因此在作业练习中,我们要从学生角度审视练习,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慢的过程,但这个慢的过程正是学生真正经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的过程,这样必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紧接着就有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或长,需要求长或宽是多少的练习题接踵而至,这需要利用求周长的方法逆向进行计算,有不少孩子记住的是形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并不是真正清楚,那当我们将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的时候,他们又将如何解决呢?所以学生在练习中的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要想一劳永逸,得让学生真实的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样推出来的。于是,课堂上我采取各种方法让孩子把知道周长和宽或长的情况直观的表现出来,例如:最初用身边的物品围一围、摆一摆,然后依据信息画一画、标一标,这样一来,学生弄懂为什么要用“周长÷2-宽或长”、“(周长-宽或长×2)÷2”来求长或宽。
        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时我们的教学可能对于学优生、态度端正的孩子而言是有效的,但对于部分学困生,如果教学过快,会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缺乏深度地体验和感受,那么他们可能不能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之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特别是当这些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之后,这部分孩子知识的理解会出现遗忘甚至错误。我们必须要重视课堂中孩子的“会”,有时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方法。
         三、基于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练习巩固时教师应善于抓住孩子的思维适时点拨,以引领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同步解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野鼠一家一年能繁衍211只,一只猫头鹰一年能消灭9家野鼠,           ?(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题目,在前面的练习中已有过多次类似练习,所以教学时我以为学生会提出“一只猫头鹰一年能消灭多少只野鼠?”,结果也如我所料,多数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列出算式“211x9=”。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说这211只应该不包括“野鼠的爸爸和妈妈”,那一年消灭的野鼠的只数应该是“(211+2)x9=”,于是,其余孩子向我投来征求意见的目光。为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我把问题抛回给孩子们,最终在他们的交流中肯定了这种想法。紧接着我问,还能设计其他的提问方法吗?孩子们又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多个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思维跳出了一种固有的提问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多种提问方式,学生主动打破了模仿练习的短暂平衡,又开始寻求新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和继续学习的信心。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解决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思考,都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即使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偏离,也要从学生角度去引领他们学会正确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作业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作业练习的有效性也有多种策略,基于学生为本的视角来处理数学作业的教学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只要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必能得到体现,学习效果必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刘善娜.探究性作业:发展高阶思维的路径[J].小学数学教师,2018(2).
        [3]朱云华.偶然生成的精彩-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8(4).
        [4]颜春娅.魅力课堂:我们的教学缺少些什么[J].小学数学教师,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