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石立君
[导读] 徜徉于听书,智慧于书香。2018年我在听书的书香中走近了王阳明。
        石立君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  辽宁省 抚顺市  113006
        摘要:徜徉于听书,智慧于书香。2018年我在听书的书香中走近了王阳明。2016年,我的文章获得了市教育局优秀,得到的奖品是三本书,书名是王阳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奖品于是乎我制定计划要读完这本书。
关键词:听书  看书  王阳明  良知  
        听书,听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传奇王阳明》,让我初步了解了王阳明其人其事其思想,化晦涩难懂于听书中。听书之后又看了两年前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  王阳明》,以及很多对王阳明的评价,很受启发;尤其是在准备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我在网上有幸看到了“致良知——四合院”的音频和视频,非常兴奋!更加促使我一定要和大家分享,进而带动我们的学生、家长一起走进“致良知”的践行中!
        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他通儒、释、道三教,能统军征战,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王阳明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却是无穷的。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古代,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一、心即理
        正如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12岁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即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老师回答道:“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发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样。王阳明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如何做圣贤,是王阳明一生探究之路。阳明一生多坎坷,多磨难,被发配到甘肃省偏远地区--龙场,该地荆棘丛生,虫兽出没,恶疾流行,与当地人言语不通,没有居所,被人追杀。几经危及生命,随从皆因环境恶劣而病倒,但王阳明却能胸襟开阔,心平气和,劈材打水,开锅煮粥喂随从吃。为他们吟诗唱歌,给他们说笑话,才使得几位随从的心境从疾病痛苦和生活忧患中摆脱出来。
        面对如此多的磨难,王阳明一直在思考:“如果圣人在这种环境里会怎么样呢?” 经此龙场悟道,王阳明便悟出了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心即理”的内涵,这也是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我们每个人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它的表现分为三个部分:
        一曰“知耻”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成长。

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推荐7次的哲学理念。现在我知道了最初是由王阳明提出的。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说出来的就要做出来,即要是个行动派而不是只是个口头派。而看完了之后,才明白,我的理解太过浅显。
        “知行合一”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它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教育教学中坚守"知行合一",就会在人之本能的善念指导下关心爱护学生,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就会坚守45分钟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学生的真爱和拥护。
        三、“致良知”
         “致良知”是实现“知行合一”最好的路径,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华。也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致良知,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合乎良知。
        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尚的人格、无量的智慧、无尚的胸怀、无畏的勇气。致良知就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特别有针对性、特别持久、特别容易见效、特别系统的学习,以唤醒自己的人格,智慧,胸怀和勇气。
        致良知,是对生命和良知的敬畏,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正因为其力量的伟大,“致良知—四合院”才由开始的仅有二十八个企业家组成的阳明学习研究小组发展为现如今十几万人的企业家及其子女、家人和教育工作者等等社会有识之士参加的学习之家。用“致良知—四合院”创始人张立平老师的话说: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并非金钱和财富,而是牵手圣贤,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我们不能要求我们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可以明确成为圣人的五个人生台阶并努力践行。即士人:忠于职责,脚踏实地;能人:精益求精,志存高远;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贤人:立己达人,胸怀天下;圣人:无我利他,化育天下。让我们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中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我们修炼的不够,没有把他激发出来!
        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您早已走进王阳明,感觉我的分享过于幼稚;或许您今天也同我一样,刚刚走进王阳明。不论是哪种情况,今天我都想邀请大家一起看看“致良知四合院论坛的视频节选”这个文化盛宴,以此作为我今天交流的结束,好东西要和家人分享的!真诚的希望大家在假期里能一睹整场活动的视频!我们一起走近致良知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N]. 方东华.??宁波日报. 2020-10-22 (007)
2.知行合一[N]. 张少华.??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10-19 (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