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四驾马车"齐驱并进-—以十堰市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为例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厉国福
[导读]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坐落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地的窗口性示范学校,冠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和湖北省教改名校等殊荣,然而,学生人数增长快、班额大,生均场地过小等现实情况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
        厉国福
        十堰市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442700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坐落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地的窗口性示范学校,冠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和湖北省教改名校等殊荣,然而,学生人数增长快、班额大,生均场地过小等现实情况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为此,丹江口市实验小学为破解学校的体育教学难题,学习和借鉴全国各地体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深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瞄准“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这一突破口,紧密围绕“学生的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这一目标,立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四马车”齐驱并进,让学校体育工作真正“活”起来。
  一、第一驾马车:构建“5+”课程内容体系
        1.“5”是5个重点学习项目
        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和传统优势,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传承,在众多运动项目中精选了5项作为“教师精研精教.学生精学精会”的项目,分别为足球、篮球、乒乓球、技巧、跳绳。每个运动项目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其中足球和篮球是课程的主体项目,承担着“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和乒乓球、技巧和跳绳是课程的辅助项目,承担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和任务。而乒乓球又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教学时占地面积小、学生兴趣浓、锻炼价值高等特点而被纳入课程体系。
         2.“+”是“5”之外的个性化课程
        除了5门必修课程之外,每学期还留有10个左右课时,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教学内容,在确保落实5个重点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提供个性化的“菜单”供给。
        3.确保课程的落实与监督
        为落实“5+”中的“5”,学校由教务处牵头,根据体育组每名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分别成立足球、篮球、乒乓球、技巧、跳绳5个教研组,负责编写该项目的校本课程,包含每个项目一至六年级的年度、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和每学期末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最终汇总成册,人手一本,并要求所有体育教师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安排个人教学进度。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想上什么上什么”“高年级上低年级教学内容”“学生上了6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等现象,使学校体育课程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学生实际获得感。与此同时,为加强对“5+”中“+”的内容的监管,体育组利用教研时间审核修改每位教师每学年提交的个性化课程教学计划,并不断加以完善。
         二、第二驾马车:构建“课内+课外”评价体系
         评判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标准”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运动技能教学“失范”和评价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力的关键因素(1),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为此建立了课内“对比型”、课外“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两套评价体系。


        1.课内“对比型”评价
        一方面,通过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课堂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看学生的进步幅度。另一方面,对全年级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优(20%)、良(30%)、合格(40%)、争取合格(10%)”四个等级对该年级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最终按照两方面的总分(二者比例为6:4)评出年级和班级的“体育小明星”“项目小达人”“进步之星”,并张榜表扬。简而言之,“对比型”评价让学生既和自己比,也和他人比,既看到现在的成绩,也和过去的成绩比较。
2.课外“运动技能等级测试”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参与运动技能练习的积极性,增强家长对学生参与运动技能练习的关注度,学校借鉴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考试的办法,设置了足球、篮球、乒乓球3个项目进行尝试,经过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将每个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告知学生每个等级的测试内容、测试标准、测试方法及测试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练习,经学校体育教师测试达到相应等级,即以学校名义颁发该项目“等级勋章”,以此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过去的一学年,全校共有“体育小明星”“项目小达人”“进步之星”150余人上榜,共发放足球、篮球和乒乓球3个项目各级“等级勋章”360多枚,通过构建“课内+课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课内的体育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课外的锻炼热情更加高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第三驾马车:构建“走班制”教学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让学生真正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学校引进了“走班制”教学模式,以四年级为试点,全面推进“一校多品”体育教学走班制改革,根据学校体育教师专业以及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设置了7个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跳绳、田径、搏击),供540多名学生选择。“走班制”教学打破原来行政班的限制,根据项目重新编班设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将某项运动技能学深、学透,使之成为终身运动项目打下坚实基础。“走班制”教学模式在学校运行两年来,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如,选择球类项目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中获“等级勋章”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级,学生掌握该项运动技能的程度较高,兴趣更浓。武术、花样跳绳表演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艺术节、美育节等校内外多种场合大放异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提高。
        四、第四驾马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体育社团活动
        引进校外俱乐部,建立校园公益性社团,是学校的一大创新举措。近几年,陆续建立了足球、篮球、田径、搏击、乒乓球、合唱、舞蹈、武术共8个大型社团,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利用放学、周末、假期等课外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每年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达2000人左右,让更多的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2.校队梯队建设
        为发挥足球、篮球特色学校的制度优势,将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学校组建了足球、篮球男女共4支校队,12支梯队,定期开展训练,形成梯队为校队输送人才,校队取得良好成绩,从而激励学生参与梯队训练的良好局面,提高了学生足球和篮球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倩茹.《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启示[」].体育师友.2018(1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