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中学校 401334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高水平的文本解读技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学识积累、广泛的阅读经验、缜密的思维水平、强烈的感悟能力以及健康的阅读心理的基础上。而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积累比较薄弱,阅读的独特领悟能力不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较弱。因此,恰当的运用阅读技巧,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提高阅读的效益。
关键词:学生;阅读效益;文本解读能力;增强;提升
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加之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认真阅读、用心体验的耐性,人们的阅读兴趣也逐渐降低。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此影响,对文学作品乃至课本上的课文阅读不感兴趣,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注重文化和生活的积淀,夯实文本解读的基础
在阅读中,技能不是万能的,甚至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不依赖于技能。它至少还包含文化积淀和生活积淀。
1.文化积淀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积淀包括有形的积淀和无形的积淀。有形的积淀主要指文学文化知识、名篇名句记诵及阅读经验等。甚至还包括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积淀;无形的积淀主要指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内的其他能力。
2.生活积淀
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情感认同,它必须调动读者的生活积累,达到“共鸣”的境界。肤浅的脱离生活的阅读很难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势必失去阅读的魅力。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用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了解文本解读的基本特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阅读的理解不一样,阅读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三、掌握文本解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效益
虽然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技能的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它是无所作为的。技能是一个方法问题,角度问题。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它体现了阅读的规律,体现了人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发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规律。
(一)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
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文本解读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悟,了解大意
把文章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写些什么,并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这一步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比较模糊,比较朦胧,但它是一个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局部的、深入的剖析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谬误。
第二步:透析文本,局部把握
揣摩文章是怎样写的,尤其是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细细探究,由表及里,抓住精髓。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这一步是重点,也是难点。
它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深入剖析,实现“拔云现日”的清晰感和“对号入座”的踏实感,避免简单的“跟着感觉走”。这一步要把阅读疑问或阅读判断和文本结合起来,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寻找或发掘相关答案。
第三步:回归全局,内化提升
把全文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根据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探究文章的成因,以便对文章有更透彻的把握。这一步是在整体感悟、透析局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高层次把握。主要用于把握阅读判断的整体框架,洞察各判断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提高读解的整体效益。
(二)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整体感悟法
指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观点,文章的思路、文脉、层次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整体感悟时,要抓住中心语和关联语,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文章时,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因为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念等,是从整体中透露出来的。整体感悟既有利于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也有利于对其他问题的思考。
2.信息筛选法
从信息论角度讲,任何文本都是由信息构成的,而不少文本包含了丰富的甚至是无限的信息量。
信息筛选可以分三步走:其一,从文本中,你能直接筛选出哪些信息?即明示信息。其二、从文本中,你能间接筛选出哪些信息?即暗示信息。其三、结合文本信息你能发掘出哪些相关的文本信息之外的信息?即暗含信息。
3.语境分析法
语义具有指向性,在文本解读中,“语义指向”所引出来的前提,常常是蕴涵性的东西。因此,这种指向性不单纯由言语本身决定,它还要由言语所处的环境决定,而后者常常更为重要。语境是言语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语境分析,就是通过对文本全部或部分的分析,以实现深入理解的一种方法。结合言语所涉及的前后语言环境来解读文本,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方法。
文本中言语的意义或价值,也是由语境决定的。语境决定了哪些词语、句子、语段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描述:在文本中,对语境依赖程度越高的言语,越有文本价值;或者反过来说,对语境影响越大的言语,越有文本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语境分析法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鉴别和评价,它是理解或赏析文本的根本。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要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比较阅读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的方法,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法不仅适宜于篇章之间的比较,也适宜于文本内部的比较。
6.联想法
联象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展思维,有助于拓宽阅读的广度,发掘阅读的深度。联想可横向思维,也可纵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联想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储备或情感储备,但并不停留在已然的层面。过去的储备与文本的交融可以诞生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既具有文本的指向性,又具有广义的拓展性。
7.质疑法
阅读中的质疑法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自我的质疑,即“我”对文本理解上的疑惑;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质疑,即作者在文本中的值得商榷之处;三是对经典评价的质疑,即对传统的定评的质疑、教参的质疑和权威人士观点的质疑。质疑法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质疑不等于你要推翻别人,通过质疑,我们常常最终是认同了别人。但这种认同已不是“盲从”,它已成为了经过我们自己思维的自己的东西。
总的说来,阅读技能应该建立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技能的辅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2]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3] 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考试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4] 张秀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之我见[M].师道.教研,2005.10
[5]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