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玲
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当幼儿园课程观念发生转变,将一日生活、游戏和各类集体活动纳入课程的视野时,教师反思和评价的任务就变得格外艰巨了。为推动课程有效实施,我们借鉴国外各类课程评价系统,结合目前我园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出一套教师自检式课程评价工具,用于跟踪课程质量,反思自己的实践,以便更好地行动。这种评价是在主题课程进行过程中持续对幼儿自然状态、教师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是系统、连续的评价,目的是提示并帮助教师调整、改善课程,让课程架构和内容更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师自检式、课程评价、有效实施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课程主要是采用出版社推广的、固定不变的教材,用于每日“上课”,那么当课程观念发生转变,将一日生活、游戏和各类集体活动纳入课程的视野时,教师反思和评价任务就变得格外艰巨。这些经过课程审议或自主生成的课程是否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是不是完整的教育?能否让儿童、教师、家长真正获得发展?社会认可度如何?教师在课程中真正是儿童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吗?总而言之,从当前的课程探索进程而言,我们需要研究一种课程评价模式,用于跟踪课程质量,反思自己的实践,以便更好地行动。
一、教师自检式课程评价对推动园本灵动主题课程有效实施的实际意义
幼儿的学习是不断“建造”或“构建”他们的知识世界,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他们通过直接操作物体,在与成人、同伴、观点以及事件的互动中,建构新的理解,在不断学习中认知世界,获得发展。目前做的最多的儿童发展评价总会去检测发展水平,去观察儿童的“不足”,比较难做到让教师去反思课程本身的适宜度。而我们希望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质性与量化评价,让教师看到幼儿在课程中的需要,反思课程中的不足,及时修正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帮助教师正确理解课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课程被定义为教师与幼儿所做的一切事情。一个平衡的课程应支持所有孩子在社会性、情绪情感、身体心理和智力方面的发展。教师需要关注这种平衡性课程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在学习进程中积极参与,认识到幼儿是通过游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的经验以及和同伴和成人的交往来学习的。课程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材料引发适合每个孩子年龄、背景、发展阶段、个性化需求的行为,包括适应残疾和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检式课程评价反思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以上问题,并积极调整。
(二)指导教师架构园本灵动主题课程
灵动即灵活,不呆板,富于变化。灵动主题课程是我园的园本课程,以每位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要正确看待每一位儿童,除五大领域外还应重视儿童情绪情感为教育主旨,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及学习兴趣,结合周边资源,采用主题研究形式,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灵动课程最重要的特性是尊重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需要,根据课程发展及时调整预设活动。因此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确定符合本班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来源、主题目标、活动内容等,同时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兴趣和与主题相关的周边资源,以便架构适宜幼儿需要的主题课程。通过课程评价工具,提示并指导教师架构课程框架,师幼共同制定课程计划,促进课程发展。
(三)帮助教师优化园本灵动主题课程实施过程
灵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动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大量增加可以灵活调整的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机会,适宜调整作息时间和活动安排,使幼儿园主题课程可以随着幼儿的学习需要灵活变化、动态调整,而教师的工作也因此极富灵活性与创造性。
通过自检工具,教师可以随时检查在课程中是否能够让儿童有自主活动的机会;是否依据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是否重视动作和形象思维在活动中的价值;是否满足了儿童不同的需要:比如灵活的作息能满足儿童自主活动的需要以及个别需要,建立安全而自由的室内区域和户外空间能满足儿童的归宿感需要,以及探索世界的需要;课程从儿童经验出发,能够满足儿童成就感和尊重的需要等。
二、教师自检式课程评价的实施方法
教师自检式主题课程评价是根据主题式课程特点制定合理完善的评价工具后,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以观察记录、逸事记录、课程故事、作品分析等方式,记录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参与和学习过程,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再对照评价工具对课程规划、实施、家长参与、幼儿学习、关注特殊幼儿等进行自我反省式的多角度、全方位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目的是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支持每位幼儿进行适宜的游戏和深度学习,提示并帮助教师调整、改善课程,让课程架构和内容更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需要。评价是持续的、系统的,来自自然的游戏活动和日常积累。
本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进行质性评价,不强调对教师行为及课程实施情况做量化评价,根据课程发展顺序及实施需要将评价工具分为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家长参与、幼儿评估、特殊关注等五个板块。虽然不强调量化评价,但在对照每一条评价工具进行反思和评价时,要求教师写明在本主题中开展情况,并备注说明在课程实施中有哪些证明材料,以及对本条评价工具或教师自身行为是否有修改建议,并留出了教师的自我评价空间,给有需要的教师做适当的量化评价。最后还需要进行补充说明,写出你认为最好的部分,最难完成的部分,课程中有但评价中缺失的部分及本主题中最值得骄傲、探究之处等。
本评价工具按照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分成两张表格,目的是便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操作,教师可以选择先操作一张自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表格,由易到难。下面对教师需要填写的内容进行重点说明:
(一)开展情况
第一稿评价工具中笔者采用了量化评价,要求教师对每一条进行是否达到的评价,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完全达到:完全达到评价标准,并且有直接证据;第二等级为不完全达到:部分达到评价标准或者是已经注意并且开始实施,但无证据;第三等级为未达到:完全没有达到评价标准或者完全没有注意。并在最后进行分析,以提高今后主题课程实施效果。但在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每个主题研究的侧重点、偏重领域不同,评价时不可能每一条全部达到,还会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在第二稿修改时,调整为对开展情况做简单说明,也可以举例说明,让教师在使用评价工具时没有负担,真正起到通过自检帮助教师开展有效课程的目的。
(二)证明材料
为方便教师实施,我们在工具表中对证明材料进行了部分例举,例举的证明材料为现有课程计划与实施文案中符合评价内容需要的材料,但不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表格中例举的材料完整呈现,只是用来提示教师材料可体现的内容,教师可根据主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可增加,可减少。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不固定格式,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做质性或量化评价,可以是是否适宜幼儿发展需要方面的,也可以是对教师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评价。
(四)建议
建议既可以是对今后主题开展时的教师自我调整的提醒,也可以对本评价工具的调整建议。实施过程中发现,既然课程是灵动的,是动态发展的,那么课程评价工具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做动态调整,不断完善评价工具,使之更适宜。
(五)补充说明
需要教师在主题课程评价结束后,对主题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反思,目的是通过反思提高教师课程规划与实施能力。反思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是对课程做的好的、可以推广的,可以继续探讨的、有困难的,及评价工具中缺失的,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熟悉评价工具的同时,学会思考、分析、判断,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教师自检式课程评价工具
为了便于教师操作,制作了《主题课程评价表》,具体如下表:
.png)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评价不能成为教师及幼儿的负担,而应成为课程实施的助力。因此在使用评价工具时应根据本主题开展情况谨慎并灵活运用,不将其作为量化评定教师教育水平等级的工具,对于不合适的条目在不违背幼儿发展规律和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大胆调整,使之成为教师成长的实用性工具。
【参考文献】
[1].[美]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著,霍力岩、黄爽、黄双等译,李金审校。《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系统》,
[2].美国马塞诸塞州《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foa three and four years olds),《幼儿计划标准》(适合3-4岁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