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气象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赵利康
[导读]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以科学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观察所生活的湘湖区块的气象入手,学会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能认真负责地持续关注某一样事物的学习品质。
        赵利康  
        萧山区湘湖小学     311201
        【摘  要】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以科学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观察所生活的湘湖区块的气象入手,学会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能认真负责地持续关注某一样事物的学习品质。通过关注G20蓝、雾霾等天气现象来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一、湘湖气象拓展课程建设的背景
        (一)源于天气质量恶化关注的需要
        据资料统计,近7年来,杭州市因患恶肿瘤死亡人数中肺癌所占的比例最高,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病种。肺癌的主要的原因是空气质量的变差,近几年“雾霾”“PM2.5”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因此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气象教育,让学生关注气象,关注环境。
        (二) 基于科学学科拓展课程的需要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有涉及气象的有关知识,如四年级上册中有气象的一些知识,那是最基本的常识,深入拓展不够,动手实践不多。本课程以科学课程为依托,着重对在气象方面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气象的知识面,让学生懂得气象与工农业生产、航天航空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观察关注湘湖区块的气象入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因此,本课程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深化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能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拓展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必将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对此,学校以湘湖为载体,积极探索“印象湘湖”、带领学生自行获取、整理湘湖的气象数据,服务湘湖,开展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也是符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二、湘湖气象拓展课程建设的目标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的设计目标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突出“激趣、发现、体验”,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体设计以下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表一)和“激趣、发现、体验”的短期微目标(表二)。同时也以此作为湘湖气象拓展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湘湖气象拓展课程内容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内容源于四年级教材的“天气”单元,联系现代科技和生活实际,渗透和拓展气象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融入社会的本领有较大的提升。具体课程内容分为六个方面,见表三。
 
四、课程的实施策略
        1.湘湖气象拓展课程的主阵地为实践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气象探究活动,开阔着他们视野,收获气象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厚,探索活动变得更主动。
        (1)建立小小气象站。要开展气象观察,必须有必要的设施设备。首先我们在校园里建立了小小气象站,与杭州市气象局联系,投资2万多元在学校的西北角建起了一个非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包括以下设备,见表四:
 
        (2)建构常态运营机制。对课程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了一个个气象观察小组,并进行了任务分工,每天由一个小组分早中晚三次进行观测,观察分8时、12时、15时三次进行,8时记录最低温度,15时记录最高温度记录气象的各个要素,见表五。气象观察小组每天早晨在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报告当天的天气情况(根据气象台公布的信息),为全体师生服务,以此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认真观测的好习惯。
        2.气象拓展课程学习,做好跨学科融合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旨在依据现行教材中“天气”单元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深入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气象知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共有7篇课文:《我们关心天气》、《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云的观测》、《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建好学校气象站,就能增加一个学生观察实践的基地,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更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同时,他们所积累的气象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后续的学生更有说服力。
        (2)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气象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a.深入社会,收集并验证气象谚语。
        学生根据下列记录表,开展调查,记录天气谚语,理解谚语的的含义,并在今后碰到的天气现象中加以验证。

验证某一天气谚语情况出现这一现象时,记录日期、
   如:学生搜集到的部分天气谚语
        比如预示天晴: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比如预示下大雨:云绞云,雨淋淋; 月亮撑红伞,有大雨;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蚂蚁成群上墙,雨水淋湿屋梁;水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学生搜集到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的过程,充满与家人、老年人交流的快乐,同时这些谚语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和验证情况,激励着孩子们兴趣更浓。
        b.增加阅读,挖掘文学故事中的气象因素。
        当代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量,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气象故事的书籍和章节,对增长气象知识十分有益,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刮风下雨先预测”的功效崇拜,更能激发对气象课程的兴趣。
        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十天制造十万支箭的恶毒之计,诸葛亮识破其害人的计策,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正是由于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利用大雾天的原因调了许多条草船进行诱敌,终于借到十万支箭,立下大功。
        如“火烧赤壁”:公元二百零八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抵抗曹操。也因为魏军不善于水战,孔明、周瑜就决定火攻。先是庞统去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所有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风浪;再就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做降魏;最后孔明测出东风将到来。 于是,黄盖带领数十条船降魏,船里面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候,黄盖点燃了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来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一起,死伤了无数。魏军就逃跑了。
        这类内容的布置,不但增长了学生的气象知识,也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绘制统计图表,与数学学科的相互渗透
    记录的气象数据可以在数学学科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如日平均温度的计算、将记录的温度数据制成统计表;绘成统计图、各月份降雨量对比图表、台风到达时间的计算等等,这些结合实际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身边现象,开展气象调查研究
        结合G20会议前后,学生观察天气现象中,发现天空明显变蓝的现象,组织学生调查了变蓝的原因(见附件1)。
  
        结合当前雾霾天气的多次出现,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的调查(见附件2)。
        学生发现G20蓝出现或者雾霾出现,并对此现象进行统计,由此产生假设、进行调查、查阅资料、验证猜想,并由此产生结论,提出改变气候的一些策略建议,是我们所倡导的“像气象学家一样研究”“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的学习样态,在这样的学习样态中,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五、课程的评价。
        1.改变评价单一的现状。加强自评和小组评的方式,重点突出操作技能与社会实践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小学生学习科技的新动力。  
        2.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气象知识方面的学习态度与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等方面的评价。
        3.档案袋评价。在学生每次活动的记录单中,挑选最佳的作品(记录单.统计图表.作业等)每天的天气状况记录单.学生搜集的天气谚语验证册(记录单装订成册).优秀的调查记录.获奖记录等留作档案予以保存。优秀作品存档无论对本课在学学生和后继想进入学习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积累本地的气象资料是今后开展综合分析的重要依据。
        4.展示性评价,在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屏幕上展示每天的天气情况,在校园的黑板报上不定期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持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六、反思与收获
        1.创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探究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深入社会调查、动手观察操作与实践的形式获取新知,增长才干。
        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气象知识在我们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是比较浅显的,湘湖拓展课程的实施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可以深入的探究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社会上的热点气象问题。
        3.培养了学生激情探究的科学态度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的设计在目标、内容、评价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人与材料的互动过程。学生在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体验到自主实践探究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树立起了认真负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湘湖气象拓展课程的实施,还仅仅是开始,吸收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自主学习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选择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