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辉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五中学 362500
摘要:在福建省中考闭卷考试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加强备课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唤醒自主意识、设计导学方案等方面就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闭卷考试;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使用《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和福建省中考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课堂教学也要相应发生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为此,笔者就闭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践研究,以飨读者。
一、加强备课研究,吃透教材内容
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七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经过三四年的教学实践,教师普遍感觉授课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为:教材信息量较大,一段教材内容包括较多知识信息,记忆难度加大;教材知识理论性较强,表述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教材知识较零散,概括性与逻辑性不够强,不好抓住明确的授课重点;等等。这些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学生要学好教材,教师先要吃透教材。
为此,教师要加强备课研究,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认真学习有关的课程标准和权威解读,准确把握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而且要善于对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呈现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有可能用活教材,用好教材,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实效
纵观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许多教师仍习惯过多采用“注入——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尝试使用“启发式”“探究式”“抛锚式”等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师生积极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了“三段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即把课堂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检测(约5分钟):教师组织对上一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小测,检验和了解学生对已学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阶段——导学探究(约35分钟):教师进行新课讲授,通过导入新课、问题探究、精讲点拨、新课小结等四个环节,组织学生学习、探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第三阶段——巩固提升(约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巩固新知,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课堂,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目标”并重,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实现低耗时、高效率、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三、唤醒自主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背诵上,导致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课程自身的功能因而被弱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通过设计思路清晰的教学方案,创设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此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选取热播电影《红海行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畅谈观看的感受,引出情绪与情感,从中感悟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理解情感的作用。教师由此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教学情境,把难懂的学科知识融入社会热点新闻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导学方案,培养学科素养
福建省中考思想品德科目从2018年起实行全省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形式,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有效性,是教师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三段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导学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并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和生成观点。这不仅有利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前面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内容,在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时,教师依托导学案设计“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学生接照要求思考、归纳和总结出知识要点,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享精神,更加关注知识的生成与建构的过程。依托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思维潜能,从而打造自主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总之,面对闭卷考试的背景,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立项课题“闭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9-79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成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01):90.
[2]宋美艳.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14(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