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明
福建闽清县东桥镇中心小学 350800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正确书写汉字应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语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关键时期,因此识字、写字成为了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强调,但是学生写错别字仍是很普遍的现象。
【关键词】汉字;部件;错字;别字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识字与写字是教学重点。只有识字量提高了,学生才有可能拓宽阅读量,而阅读量提高了又能反过来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小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任务。但是如果仅仅将汉字的教学当作是一种任务,教师只是简单按照横竖撇捺的方式教学,学生就无法深入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只能按照“单人旁、反文旁”的方式硬性背诵,机械性学习。这样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从汉字本身看错别字形成的的原因
既然要讨论错别字,就必须要区分清楚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无中生有,学生写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字形。别字是张冠李戴,学生将两个字混淆了。不少教师处理学生错别字时,往往就是简单的画圈,在空白处让学生订正并抄写多遍。这样的处理虽然能适当减少学生错别字的现象,但是学生却只能以稀里糊涂的方式强行记住,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仍会写错。从汉字自身出发来探究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不仅可以对症下药让学生了解到汉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能让学生领悟汉文化的魅力。
1.汉字部件的相似性
汉字的部件极多,且形体相似的也不在少数,就比如“仑”和“仓”、“戈”和“弋”、“土”和“士”等等。这些长相及其相似的汉字部件,正是学生往往会纠结的地方。因此,在学生识字环节,汉字部件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解”字,是由“角”“刀”“牛”三个部件构成,其中的“刀”和“牛”都有其形近的部件:“力”和“午”。再如“休”字由“亻”和“木”构成,而“亻”和“彳”的形体便很相似,不少学生会相混淆。若是学生能够将“亻”和“人”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休”的原始义是人靠大树休息,相信下次就很难再写错了吧。
因此教师在纠正学生错别字时,可以合理的运用部件进行教学,结合汉字的结构进行讲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汉字部件的常用性
不少部件会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汉字结构中,并且其出现的位置还十分固定。
例如情、清、精、晴、睛 ;洪、哄、烘、垬等字因为有着相同的部件往往被学生写错。正是因为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件,所以学生在运用中会将这些形近字混淆。而混淆的字多数为形声字,因此这些字往往也音同或者音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清形旁,将“忄”与“心”,“氵”与“水”联系起来,便可更好地让学生认清这些字的区别:有心为感情,有水为清澈,有米为精米,有日为晴天,有目为眼睛。举一反三,将其他有相同声旁的形声字“逐一击破”。
3.汉字部件的复杂性
汉字部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汉字部件的划分标准也颇具争议。字典中的部首是参照查字法的标准来划分,而不是依据汉字的字形。部首查字法具有一定的简便性,也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最好使用更符合汉字自身规律的部件教学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从源头出发避免学生写错别字。
汉字“陪”与“部”都具有相同形状的部件,而这两个汉字在外形上的区别仅仅是两个部件位置的调换。“阝”在左便为左耳旁,“阝”在右为右耳旁。要将“陪”与“部”区分开来,就要了解处于不同位置的“阝”在含义上的变化。
上述的分析,实际上都在强调识字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纠正错别字的时候,讲解汉字部件的重要性。汉字本身便是由一个一个的部件组合而成,要想学好汉字,就需要学好部件,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白小小汉字所承担的意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4.汉字同音字多
同音字指的是读音相同,但是字形和意义不一定相同的字。汉语里同音字多,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在教师听写过程和看拼音写字的环节尤为突显。低年级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比较少,因为学生还没有认识太多的同音词。但是随着词汇量的增长,学生学到的同音词也就越来越多,“shù mù”究竟是“数目”还是“树木”,“fǎn yìng”究竟是“反映”还是“反应”,这些词语学生经常会混淆,更不用说能够正确运用它们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仔细讲解这些字的本义和成语背后的故事,当学生明白“班门弄斧”的“班”指的是“鲁班”,“川流不息”是“人群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去追溯汉字的原始义,善于运用汉文化,这样不仅对纠正错别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还能为学生将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三、小结
能够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纠正错别字,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教师的分析与指导也十分重要。汉字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若想从根本上纠正错别字,就应该从汉字入手,对症下药,让学生了解汉字各个部件的含义,汉字的本义以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汉文化。只有深入了解汉字,才能避免因为认识不清而出现的错用或错写现象。
参考文献: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223-275。 2、谢巧鸿.汉字学视野下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的研究[D].福建:集美大学,201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