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罗艳霞
[导读] “回归生活”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
        罗艳霞
        湖南省益阳市南洲三完小      
        【内容摘要】
        “回归生活”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合理地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受教无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让课堂无限延伸。
【关键词】
         生活案例??模拟生活??探究生活??
         
        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道德与法治》也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回归生活”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道德与法治》的性质则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我通过“利用生活案例”、“模拟生活场景”、“引导发现探究生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具体方法如下:
        一、利用生活案例,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
        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在教学中若能合理地引入生活案例,能让学生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得到明显提高。因此课前,我收集了本地近年发生的两段交通事故的视频和一段溺水事故的视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并表达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后,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事故对生命的威胁之大,特别是发生在本城区小学校门口一女孩因在马路上玩耍,被汽车撞伤,成了植物人的案例。因为案例离孩子们的生活非常近,他们猛然意识到自己平时违反交规的行为原来存在这么大的危险,甚至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这样,学生的安全意识被唤醒,为接下来安全知识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受教无痕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避免说教式,要淡化教育痕迹。本节课在教学“平安出行”这一内容时,我模拟了如下几个生活场景:
场景一:过斑马线
        1.通过有信号灯的斑马线。
        师:(出示图片:南县赤沙路口、南门口路口、检察院门前的马路口)认识这些路口吗?平常走过这些路口的同学请举手。你能说说平时是怎样通过的吗?
        引导学生知道通过有信号灯的斑马线要听从信号灯的指挥: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2.通过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
出示图片:南县步步高超市前的马路口、德昌小学校门口
        师:孩子们,像学校门口、步步高超市前的马路口,没有信号灯,车又川流不息,这样复杂的路口,又该怎样通过才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呢?
        师生交流明确: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道。要特别注意来往车辆,车从哪边来,就往哪边看,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师:同学说说的非常正确,老师想请和大家一起演一演是怎样通过没有信号灯的复杂路口的。
        师生模拟过马路:
        师提醒:滴滴,车从左边来。学生答:头朝左边看(并做动作)
        师提醒:滴滴,汽车过去了。学生开始行走。
        师提醒:滴滴,车从右边来。学生答:头朝右边看。
        师提醒:滴滴,汽车过去了。学生继续行走。直至安全通过马路。
        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模拟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过斑马线的方法。
        场景二:对酒驾说“不”
        1.两名学生情境表演:教材55面中的内容《对酒驾说“不”》。
        2.师: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怎样劝说想要酒驾的爸爸?
        课前我专门对表演爸爸的同学进行了指导,让他在与同学的劝说中进行辩驳,将平时大人心存侥幸的心理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不仅懂得了酒驾是违法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害自己或别人的生命,还了解了酒驾者主要是心存侥幸,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会劝阻身边的人酒驾。
        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努力模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学生也不再是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成了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天地,成了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三、引导探究生活,让课堂无限延伸 
        教学中,除了引领孩子学习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去积累生活经验,这也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片来引导学生遵守交规安全出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话题: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违反交规的行为?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补充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南县共享电动车的图片;学生站在公交车停靠的黄色框内违规等候公交车的图片;乘坐公交车时将头或手伸出车窗外的图片;从小汽车的左侧下车,开车门不看道路后面情况的图片……
        这些图片中的场景,就是学生平时存在的或所见的行为,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交通隐患,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发现,学生的记忆才会是刻骨铭心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孩子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给他们更多的有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智慧引领。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
        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中国期刊网,作者:刘丽彬)
        4.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参考网,作者:李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