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奎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 广东 潮州 515645
摘要:高中的古诗文汇集了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着重于对古诗文只是诗歌的背诵、记忆的学习,不与传统的文化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那么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的含义,不能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不能让古人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智慧继续的传承下去。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课堂,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教学上的胜利。本文主要从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潮州文化的必要性和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潮州文化的方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潮州文化;高中古诗教学;有效整合
一、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潮州文化的必要性
1.保护传承岭南文化、潮州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考察时说:“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个城市,呵护好她,建设好她。潮州这个地方有很多宝,这些年也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景可观,希望我们潮州的父老乡亲同志们,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乘势而上,起而行之,继续把潮州建设好。” 总书记的讲话极大鼓舞了我们课题组所有老师,在潮州区域文化走进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把学习贯彻工作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题《潮州区域文化走进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探索》活动结合起来,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本次课题活动的方向引领、理论支撑和重要遵循,认真对标、融汇贯通,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本次课题活动中落地生根,与本次课题一道结出丰硕成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要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把潮州区域文化走进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来的好做法、好方法、好思路向上级汇报,增强潮州区域文化走进高中古诗文教学的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底气,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
2.贯彻新课标精神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我们了解到:“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于文化的重视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语文老师不仅要加强对于学生文化的熏陶,更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潮州文化是贯彻新课标精神的需要。
3.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需要
地方性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民风,民俗,文化等东西。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延续的源泉。对于文化的传播者,语文教师应该有选择地提取潮州文化的一些精华的部分作为语文课上的教学服务,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与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古诗文中了解到更多的潮州文化,更加能够让学生增强对于家乡的熟悉的感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让学生励志为传承家乡文化,为中华振兴而努力。
二、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潮州文化的方法
1.利用潮州文化的特色方言的押韵、变调来进行古诗文的讲授
利用潮州文化来对古诗文的押韵进行处理。在古诗文的教授中,老师往往会遇到对于声调的处理的难题,对于普通话的普遍应用,普通话中对于平仄声调的处理逐渐的模糊以及到了没有一定的标准对于区分平仄来说,但是,潮州地区潮州话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在很大程度上与古汉语文言文相近,另一方面由于潮州话复杂的八大音调。潮州话的八个音调分别为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下上,下去,下入,例如:低抵帝滴池弟地碟。其中上平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阴平,上上调基本与普通话的去声相同,上去音基本与普通话的上声相同,下上调与普通话阳平相同。而下平音则相当于上平音高一个音阶。下去调在普通话中无对应音调,两个入声更不用说,在普通话中已经融入其他三种音调了。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用普通话来读,则没有押韵了的感觉,但是用潮州话读起来就不一样了,因为潮州话有八个音调,读起来押韵就很明显了。
潮州话还有变调现象,就是八个音调前置不变音,而除了上平(阴平)后置不变音之外,其他七个音调后置都必须变音,由于变音又产生出两个不同于潮州八音的音调来,所以说潮州八音实为潮州十音。潮州话的语音语调接近于古汉语,为此用潮州话来念某些字和某些词或者念古诗词会使诗词中的韵律,平仄之美更容易表达出来。
例如:肉--肉丸-----碗牛肉丸—-----你买碗牛肉丸。(普通话)
丸—牛肉丸—买碗牛肉丸—---个你买碗牛肉丸。(潮州话)
2.巧用潮州话来翻译古代汉语词汇
潮州方言除了在音调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特点之外,潮州方言还在词汇上保留了古代的词汇。在学习古诗文中,老师可以借助潮州话来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词汇的解释,例如:潮州方言“食”字与“酒”“水”“茶”等都可以搭配,而古诗文中有的“食”字的用法也跟潮州方言中的“食”字的用法一致,所以在翻译古文的时候可以借助潮州方言来处理。又如:古诗中《静女》“彤管有炜,说怿汝美。”这句诗中“说”古义是通“悦”,使人喜欢的意思,今义是高兴,欢乐。《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诗中的“惊”,古义是怕,今义是惊动。这些古诗词中词在潮州方言中也保留了古代词汇。在文言中《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目”古义是眼睛;今义是网眼;目录。《段太尉逸事状》“豪公赐之食,食舍肉。”“食”古义是吃;今义是吃的东西;供食用。这些文言文中词在潮州方言中也保留了古代词汇。
3. 利用潮州话来翻译古诗文的段落、篇章
让学生结合高中古诗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寻找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应该将潮州文化与古诗文结合起来,在古诗文中寻找与本地文化相互通的地方,通过对比找出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认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就像有些古诗文,有些字和词读起来枯燥无味,难读难懂,但是用潮州话读起来就平白易懂了。例如:李密的《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些古诗文对潮州地区的同学用潮州话来读是好理解的,但是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它是陌生的,所以,在潮州地区的老师在讲授古诗文给学生的时候应该将潮州文化融入其中,在课本中将潮州话保留的古音古义传授给他们,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深意。
结语:在学习古代诗文中,把潮州方言当作解释的一个工具,对学生理解古诗文有很大的帮助,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不仅解决了老师一项大难题,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学习另一种语言:潮州话。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2]杨德军,程舟,李群.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现状及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2期,第31~33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爱妆,《潮州话,是“古”不是“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