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朋树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摘要:微课在体育教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与机能的协调发展,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同时,在微课中融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引起体育教师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体育微课;教学融合
引言
在中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中,从实际课堂教学上看,70%以上的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再练习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角度上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先自学,再听老师的讲解示范更容易掌握技能。现阶段出现这种严峻的现状,足以引起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手段的深刻反思。
一、微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
(一)微课教学的优势分析
“微课”是当今网络时代发展的新生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体育网络教学模式探索,能有效解决传统授课存在的空间拓展问题。同时微课主题的突出,技能指向明确;微课短小精炼,便于观摩,加上学校的网络资源平台的共享,让教师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实时的相互交流,还可以针对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完全依赖教师,这个时候教师充当一名“导演”,学生家长可以从旁作“动作”指导,课堂上教师及时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三方配合起来像是为了促进学生快乐学习而拍了一部教育大片,为教与学增添了新鲜感,摒除传统教学的乏味感。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就是将人的想法通过系统图表展示出来。思维导图包括主题、分支、图像、关键词、色彩5个基本要素。其中主题强调内容和目标;分支体现逻辑性和走向等;图像增强记忆、呈现生动标志性动作或场景,关键词提炼重、难点,或疑点;色彩体现分类。思维导图具有五大特征:一是直观清晰;二是信息量大;三是快捷记录和方便梳理;四是知识点精准;五是可伸缩性强。思维导图建构过程:知识(点)→脉络(线)→建构(面)。课堂上,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或教师表达知识、分析知识结构,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打开终端连接上互联网,快速下载融入思维导图的微课视频,复习巩固并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
(三)微课与思维导图的融合
微课是以课堂为主,课余为辅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利用片段化时间实现探究性学习的载体。微课制作包括确定选题、教学设计、多媒体制作三个环节。按照微课的制作环节,将思维导图融入微课教学的“视频正文讲解”部分,实现微课视频的最优设计。微课与思维导图的融合要做到效果最优化,应遵循二个原则:
(1)微课与思维导图的功能具有兼容性。
微课的资源型学习与思维导图的探究知识构建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受教师是身边的助手,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按须学习变成按需学习,内容可以保存,也可以更新换代。
(2)微课与思维导图的内容具有互补性。
思维导图的知识点,脉络线,构建整体性框架。而微课易出现孤立化、碎片化、信息割裂等缺点,易造成学到的知识不成体系。微课精心选取一般学生会碰到的重、难、疑点,应用思维导图功能,使微课在内容上相互独立,逻辑上相辅相成,使微课教学既能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又能对重、难、疑点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实效。
(四)思维导图融合微课教学优势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在教薄弱项或受身体、年龄等条件局限的项目时,若有相应的微课教学资源作为丰富和补充,并融合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微课可以跟同校的教师教学资源进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轮流录制微视频,减轻工作量之余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促进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以前不敢尝试教学的内容,通过微课和思维导图这种形式呈现给学生看,间接性检测学生是否有这个能力去完成该项技术及技能,大大降低了教学上的风险。
二、思维导图融入体育微课的应用教案分析
帮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技术技能再进一步提高一个水平,对于每一个体育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而微课和思维导图的融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就以排球扣球的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教材分析
扣球技术要点:在空中大鹏展翅,空中转腰,以肩为支点,抬肘,身体右侧速度传导至手肘处,这个时候,肘已转至前方,接着以肘为支点,快速向前追打球体。紧接着,肘伸直后,以腕为支点,向前包推压球体。肩、肘、腕,三个支点,一波三折,一层快一层,是加速运行,不是匀速。
扣球动作原理解析:第一个支点,大臂拉弓,学生容易领会并操作。第二个支点,小臂抽打,肘在前方为支点,学生练习有一定难度。如果不会抬高手肘,保持肘在正前方位置,以肘为支点,只顾甩大臂,就会挤压肌肉骨头,形成肘痛。第三个支点,手腕为支点,手掌包满球,往向下或侧面挤压球体,距离短加速快,像鞭子抽打一样,产生旋转。大臂是小臂的支架,手腕是手掌手指的支架,所有的击力集中落在球体那个抽打面上。下肢的步伐和腰腹可以看做大臂的支架。从最低的位置抬臂过程中应“柔”,制高点爆发时应“刚”,势如破竹,顺势而为!好似滚动式波浪一样,层叠般迭代式的加速。击球时用力要领:①支点一:大臂,空中起跳后,右臂随之抬起,上体稍向右转,抬头挺胸并展腹,手臂后引。②支点二:小臂,手肘抬到正前方,挥臂要迅速。加快前臂的挥动速度,并有明显的抽鞭动作。③支点三:手腕,全手掌包满球,手掌和手腕控制球的方向、弧线和落点。因此,扣球的用力顺序是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
(二)“排球扣球”微课教学设计
中高年级学生相对自我意识强,但控制力差,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不肯付出,不愿劳动,也不太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且集体观念较淡薄。基于此,选用“排球扣球”教材内容来改善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通过微课中融入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视频片头”重点讲解排球扣球鞭甩技术(30秒);“视频正文讲解”整体展示排球扣球技术动作(10秒)、展示三个支点,肩、肘,腕力量的传动过程(270秒)、展示几种错误例子,防止受伤,加强记忆(30秒);“视频结尾”展示全图,理解、强化记忆鞭甩动作(20秒)。根据排球扣球鞭甩时间、空间、层次特点,制作完成思维导图。为了激活左右脑功能,每个分支用了不同的颜色,每个分支上标注了关键词和助记符,这样在平面空间上将“鞭甩”各部分含义和操作,进行可视化。
结束语
综上,近年来,微课因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易开放共享,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微课是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展示典型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但在系统理论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理解不够完整,逻辑不够严密。而思维导图,不仅能巩固复习已有知识,并且可以实现知识点的整合,迁移出新的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好弥补微课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J].朱前进.新校园(中旬).2018(10)
[2]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及解决对策[J].董卫国.天津教育.2019(12)
[3]国外“好学生”是个什么样?[J].当代学生.2018(17)
作者简介:米朋树-(1973.12) 男 回族 山东省平原人 大学本科 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