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峰
商河县第二中学 251600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简单地说,如果我急需一样东西,而我得不到,那我就会感到很难受,这就迫切需要我去做一件事情来使我得到这样东西,而迫使我做这件事情的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学习作为一种高级需要,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最低级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后才能实现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学习历史学,运用一些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教育启示,帮助我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给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带来一些启示。
(一)周亚夫的“整肃班级纪律法”
西汉汉景帝继位不久,全国就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一筹莫展,他突然想起他老子汉高祖刘邦给他留下一员武将---周亚夫,在一次检查军事工作时,刘邦发现周亚夫的军营纪律严明,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就告诉其儿子汉景帝,万一出现叛乱,就中用周亚夫,所以,汉景帝授权周亚夫全权负责这次军事行动,很快,叛乱就被平息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制定班规班纪并且做到“奖罚严明”,就像战场上的士兵一样,一盘散沙是没有战斗力的。一旦班规班纪制定出来就要做到令行禁止。
制定的班规班纪一定要细化,并且要坚持不懈的执行下去,如:完成不了作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上课不注意听讲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违反学校纪律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等,要让学生对校规校纪、班规班级有敬畏感。当然了,班规班纪的制定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参与制定符合本班实际的班规班纪。没有严肃的班规班级,不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
(二)曹操的“望梅止渴”,是一种目标性诱导教育
三国时期,曹操带领部队长途跋涉,在半途中,人困马乏,天气又十分炎热,士兵们口渴得厉害。这些情况就属于“学情”,曹操已经吃透了这个“学情”,为了赢得那次战斗的胜利,必须赶时间,曹操得想法调动士兵行军的积极性呀!于是,他指着前面的一片树林说:“你们看,前面那篇树林就是梅树林子”,士兵们一听是梅树,由于条件反射,他们的嘴里湿润了,不感到口渴了,身上也有劲了,于是,士兵们继续快速行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目标导向作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重大作用。
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如三年以后想上什么样的大学,走上社会以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一些高中生之所以学习没有学习动力,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我所带的每届学生,我首先询问他们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令人吃惊的是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我首先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理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理想目标,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也有了。
二、理想信念是使我们取得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每次考试达到多少分,超过班里的某位同学,长期目标是高考取得什么成绩,上什么样的大学等。
其次,发挥激励表扬的作用。当学生的短期目标完成后,要及时的给与学生表扬和鼓励。班主任一定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甚至学生的目标达到后补习进行物质奖励。把学生的大目标化作各个小目标,各个突击,各个击破。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驱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和学生适时交流所带来的的积极影响。
每次考完试之后,我都会找学生交流,首先分析他们的成绩进步退步变化,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其次,帮助他们树立下次目标,即使一次两次目标没有达到,也要给学生鼓励,让他们不要失去气馁,实践证明,谈话之后绝大部分同学短期的目标都能实现。再次,让学生树立下一个阶段的目标。这样就把一学期分成了而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各个击破。最后,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动往往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比如消极的心态等。做到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打开学生心结,帮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三)、项羽“破釜沉舟”的心理震慑法
项羽率领楚军渡过黄河,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之后,项羽让士兵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的锅砸个粉碎……士兵们一看,没有回头路了,只能向前冲了,反正不冲也是死,冲锋陷阵还落个烈士当当,家里也光荣。那次战斗,项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项羽充分地了解了“学情”,你不是胆怯怕死吗?我不给你留后路,你只能勇敢向前冲了……
项羽的“破釜沉舟”的办法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的办法如出一辙,都属于心理震慑激励法。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威慑激励对高中生也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法。
一、发挥榜样的作用。
可以通过列举周围人的例子,可以列举正面例子也可以列举反面例子。正面例子我们可以列举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例子,俞敏洪出自寒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立了上市公司新东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用反面的例子警醒学生。
没有文化,没有文凭以后会做环境差、待遇低的工作。让同学们放眼观看那些建筑工人,每天起早贪黑,看看他们吃的穿的住的条件,但是他们只能这样因为都是为了生活。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白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的人生道理。
三、让学生自己讲身边的例子,警示自己。
学生身边的事例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甚至比老师的说教效果更好。对高中生而言,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俗话说,人生就是这么关键几步,其中高考就使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高考对于每个高中学生而言都是公平的,我们要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毅力攻克高考这一关。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威慑激励法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动力。
总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办法除了鼓励外,纵观中国历史,我们还能从历史故事中借鉴:严肃纪律法、目标引诱法、重奖激励法、不进则忧的心理震慑法……等,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才能学好,这需要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
(单位:商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