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身份证号:12022519890522****
摘要:近年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推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结构设计是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容易出现混凝土自缩性、温度差异、材料配比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调整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技术分析
1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在土木工程中,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对象等,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施工方式,增强建筑的实用性与结构性,从而获得预期的施工效果。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建筑具有多形态化的特点,其工艺流程就有一定复杂性,导致增加了工艺难度。因此,需要规范各项工艺流程,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满足土木工程的建筑需求。其次,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材料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差异性,其主要由水、水泥、砂石等众多材料混合制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材料的承载能力。最后,混凝土结构工艺相对较为简单,使用材料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不但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与抗拉能力,而且可以使用矿渣和煤泥等工业废料,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2.1 水泥、骨料选择技术
各类水泥的特性不同。结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状来看,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均较为常用。其中,硅酸盐水泥的强度为 42.5MPa,水化热参数可达到250kJ/kg;而矿渣硅酸盐水泥同强度等级下,其水化热参数则为 180kJ/kg(浇筑 3d)。因此,在前期材料选择阶段,可结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要求、成本配置等信息,合理选择适宜类型、强度的水泥。例如,在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可按照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选择,优选矿渣硅酸盐水泥作为基础材料,以借助其低水化热优势,确保实现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目的。而在骨料选择方面,结合以往经验来看,骨料与混凝土结构质量、混凝土收缩、裂缝形成状况密切相关。就混凝土结构收缩而言,骨料的影响作用主要与其种类、粒径参数有关。常用石灰岩骨料的吸水率参数为 0.2%,以该材料作为骨料进行施工,1 年范围内,混凝土结构的收缩率约为 0.040%;而当选择吸水率为 5% 的砂岩骨料时,同时段内混凝土结构的收缩现象较为明显,其收缩率约为 0.116%。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用的骨料粒径参数多在 40mm 以下。以 0.38mm、0.336mm 两种规格的骨料为例,相对于后者而言,前者的水化热较低,更加符合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
2.2 混凝土制备技术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需参考混凝土强度、成本、混凝土结构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鉴于砂、骨料、水泥、水对混凝土结构质量、成本的影响作用,在实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通过整合相关要求及目标,确立最佳配合比方案。
2.3 搅拌技术
在运用搅拌技术施工期间,需注意混凝土坍落度、搅拌时长与搅拌机容量间的关系。根据以往经验,在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如所选用搅拌机容量与搅拌时长、坍落度参数不匹配,容易影响混凝土质量,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质量的下降,甚至可能影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如所选自落式搅拌机的容量规格在 500L以上,需按照不低于 60s 的标准进行持续搅拌,并将坍落度参数控制为 3cm;而当搅拌设备的容量参数 ≤250L时,需按照搅拌时长> 150s、坍落度< 3cm 的标准进行混凝土搅拌施工。
2.4 浇筑技术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浇筑技术的关键在于浇筑厚度、坍落度的控制。其中,浇筑厚度的设置需以结构类型为参照依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宜选用跳仓法进行施工,即预先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成多个小部分,按照间隔浇筑形式,针对各小部分分层浇筑(浇筑厚度较低)逐一完成不同位置小部分的浇筑,最终将所有小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这一施工技术不仅可避免留设后浇带问题,还可充分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内外温差参数较低)。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中,需先完成底部初次浇筑(浇筑厚度设置为 50mm),随后按照 60cm 的标准开展分层施工;在板、梁结构施工中,可在初次浇筑50 ~ 100mm 厚的水泥砂浆后,改以 200mm 的标准实施连续浇筑施工。而在坍落度参数设置方面,需结合所浇筑混凝土结构要求,合理设置坍落度参数。如在浇筑高密度配筋混凝土结构时,需将坍落度控制在 50 ~ 70mm;而在浇筑无配筋结构时,则可按照 10 ~ 30mm 的标准控制浇筑坍落度的相关参数;在浇筑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时,则需将坍落度控制在 30 ~ 50mm。
3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增强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管理人员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工人施工操作的规范准则。当前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是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解决的。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施工计划安排制度、工人施工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行为约束制度、工人操作规范制度和施工错误惩罚制度。具体来看,施工计划安排制度就是对混凝土结构施工计划的制度安排,整个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工艺流程,以及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施工周期、成本、人工、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制度规定,尤其是工艺流程的制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情况,需要细致地安排。工人施工管理制度则主要是针对工人施工过程的制度安排,包括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作的内容、工作所要使用的设备规定、施工的标准、施工的进度反馈、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工人施工管理制度和工人操作规范制度是相关联的,规定了工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之后,就需要工人操作规范制度进行相关工作的规范化要求。管理人员行为约束制度主要针对管理上文提及的两种极端管理形式和其他的管理人员不合理行为,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强制规定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范围以及需要达到的标准,并根据管理人员行为约束制度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疏漏进行处罚,提高混凝土结构施工管理的质量,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保障工人的权益,也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果。
3.2 加强施工规范化
加强施工规范化是提升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法,以上文建立的工人施工规范制度和管理人员管理规范制度为基础,一方面,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人施工规范的监督管理,具体的措施包括管理人员不定期巡查工地,检查工人的施工规范情况,定期开展规划化施工的宣传教育和规范施工操作教学,让工人学会规范化施工的具体操作方式;另一方面,在工人施工的过程中,通过技术熟练规范的工人带技术不熟练、不够规范的工人,采用挂钩的方式,半强制性提高工人的施工规范程度。因为规范化施工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对于施工的安全性也具有很明显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工人施工不规范造成的。对工人施工规范性的要求,还包括工具使用规范性要求,即对于施工中的工具使用,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细化施工工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同时,需要有效控制温度应力与材料配比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为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瑞 .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15):176-177,180.
[2] 陈吉红.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J]. 绿色环保建材 ,2020(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