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皮敏
[导读]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引导方式十分的重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皮敏
        重庆市南川区道南小学校  重庆  408400
        摘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引导方式十分的重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往教师十分注重课堂知识的过多讲解,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难点,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主要包括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创设课后激励式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新时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入到数学教学当中,能够将思维引导的重要价值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难点
        对于任何课程而言,教学目的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这样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推进。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始终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若是偏离了教学目标,会难以开展教学工作,并且教学工作一旦缺乏目的性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此,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小学数学知识作为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部分,打好基础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的重要。而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利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当前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化过重,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学工作的初衷,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实用价值。学生学习的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当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运用数学知识时,学生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贴合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教师借助多媒体将超市的视频和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之后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图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妈妈给了小红20元钱,让她去买酱油,一瓶酱油8元,请问应该找给小红多少钱?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十分的贴近,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加强对知识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创设一种体验式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比如,在学习“除法”时,对于买文具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例题,动物园里的小动物用钱来买食物,买一个胡萝卜需要三元,买一个苹果需要二元,买一个桃子需要五元,买一根竹子需要八元,现在小兔子、小狗、小猴子、小熊猫各有20元钱去分别买胡萝卜、苹果、桃子、竹子,那么买完之后谁买的个数最多?这对于刚接触除法的学生而言,可能很难一下就联想到运用除法来进行计算,并且题目当中有着较多的要素,可能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对此,教师需要创设体验式情境,让学生去扮演各种小动物,教师自己可以扮演商店老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每个小朋友可以制作不同面币的钱来进行购买,通过购买的物品来对数量进行统计。

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推导计算原理,并且还能对余数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还能对除法运算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自然的吸引力,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把数学知识与故事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继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利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如,有一天懒洋洋和喜洋洋在吃大西瓜,喜洋洋将西瓜分为四块,先一人吃一块,一块是四分之一,一块是二分之一,问懒洋洋想吃哪一块?懒羊羊想四比二大,可以多吃一些,就选择了那块四分之一的,同学们想一想,四分之一的大,还是二分之一的大呢?这样将问题与故事进行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将游戏恰当地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游戏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有全面的了解,把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情境当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当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乘法公式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使得“九九乘法表”这一游戏能够有效融入到乘法口诀的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对乘法公式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运用“击鼓传花”的形式来边游戏边学习,当停止鼓声时,手里有花的学生要接着上一名学生继续背诵乘法口诀,背诵的正确要给予奖励,错误要接受惩罚。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圆、角、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造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购买各种物品,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的游戏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助于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创设课后激励式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当中,课后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后练习环节当中创设教学情境也很重要。在学习完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后,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以及不同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环节,教师就需要创设出具有竞赛性质的教学情境在开展课后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营造一种竞赛的模拟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看哪一个是正确的,第一,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也一定相同;第二,小红的三角形画板摔坏了一个角,剩下两角之和为120度,那么无法获知这个断角的度数。第三,有两条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第四,不嗯不过用三角板来画正方形。这一题目需要学生对每一条进行分析,从中去发掘错误的地方。很多学生在逐条分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缺乏深度思考和分析,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竞争的环境,将其变为竞答小赛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励,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的激励式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还能丰富练习的形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还要对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善于利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叶玉蔚.学周刊.2018(05).
[2]马敏.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1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