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彭维清
[导读]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彭维清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80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从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来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关键模块。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实验教学效率是每个高中化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前言: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方法在实际教学环节得以应用,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学效率提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探究化学知识的途径。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改内涵予以深入解读,将生本理念融入到具体教学环节,将更多实验探究机会交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由教师为学生构建实验探究提纲
        新课程改革,应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将“改革”深度融入到教学理念、思维与方法之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来看,其侧重于研究物质与变化规律,而观察物质变化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如果教师仅仅将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却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则很容易使学生出现随意、盲目、不认真等问题,仅仅对反应剧烈的实验感兴趣,忽略实验目的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可以为学生构建实验探究思路,用以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例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需要将金属钠放入滴入酚酞的水中,观察其反应现象。有些学生仅仅注意实验中所发出的声音,以及在水面上出现闪亮小球,或者水变成红色等,难以全面观察实验现象,难以较好地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化学原理。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列出实验提纲:(1)钠放入水中,是否沉入水面下?(2)钠放入水中后,如何运动?(3)发出怎样的声音?(4)钠在反应过程中的状态?(5)溶液颜色如何变化? 先以此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再从化学角度深入探究其变化原理。
二、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式实验探究活动
        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内涵,强调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知识探索机会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以灌输的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开始到结束的过程都由学生来完成,并鼓励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和讨论交流,使其在实验学习中进行思维碰撞,更加全面、深刻、积极地掌握化学实验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例如,在进行“浓硫酸与铜反应”这个实验时,首先对学生实施分组,并分别为每个小组分发实验药品和器材。

然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互相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安装实验装置、有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等,并共同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物质转化。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实验,并组织其进行组内讨论。最后学生将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师或向全班汇报,由教师进行评价、点拨和讲解。
三、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改进实验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是学生全面探究化学知识和形成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很多在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方式相对传统且繁琐,绿色化学理念渗透较少,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一般会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学生自己动手也是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完成。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实验进行改进[2]。例如,进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这个实验时,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制取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氧化钠中,并对气体进行收集和验证。该方案操作复杂,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改进。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过氧化钠包进棉花当中,将玻璃管伸入棉花中,用嘴吹气,观察棉花的燃烧状态。如果棉花燃烧则证明生成了氧气。经过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能够证明实验生成氧气,还能够证明这个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有趣且容易操作,尽管不尽完美,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设计出更加优质的实验方案。
四、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包含较多实验内容,其中一些实验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和危险性。针对这一类实验,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优化实验的效果,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污染、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契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3]。例如,用传感器技术完成中和滴定实验,并通过传感器自动绘制出的滴定曲线,这种数字化的设备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特点,真正感受到滴定过程中“突跃”的存在,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再例如,运用实验微课,进行 “甲烷的取代反应”这个实验时,由于光是实验中的一项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室中的操作难度较大,且氯气有很强的污染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微课,为学生呈现实验过程,并针对实验现象,组织学生从反应原理、实验改进等方面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空间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反复观看微课,对化学知识加以巩固。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改提倡教师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并将二者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基于新课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由教师为学生构建实验探究提纲;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式的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改进实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本文对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展开的点滴探析,希望能为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海童,陆国志.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探索[J].山东化工,2020,49(21):199-200.
[2]尚伟.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6):190.
[3]杨刚.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才智,2020(04):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