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金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200
摘要:很多高中生都会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遇到较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即使牢牢记住了数学基础的知识,在考试过程中也会因为思想受限和解题策略不正确,而导致低级错误频发和数学题目解答不顺利的情况。在江苏省即将使用全国卷的背景下,数学多选题被考生认为是解答难度比较高的题型。本文将结合江苏考生数学学习普遍特点和全国多选题命题情况,简要分析数学选择题特点,并总结多选题的有效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选题;解题策略
引言:选择题是数学高考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之一,它不仅涵盖具有十分广泛的知识面,而且也考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果考生想要在保证选择题正确率正常的情况下,以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就要求其能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熟练应用数学基本运算方法和严谨的做题习惯等。因为选择题的答题时间有限,所以高中学生可以从题干和选项两方面同时入手,灵活应用解答策略。
一、数学多选题的主要特点
当学生在进行数学多选题的审题环节时,需要兼顾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认真阅读题干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已知条件和问题,而选项则可能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学生需要理清题干与选项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需要重点注意题干的关键字眼,观察相应的图形、确定字母变量的极限值和取值范围、寻找隐蔽的条件等等。如果在审题过程中粗心大意,就会导致关键信息的遗漏或者没有挖掘出隐蔽的信息,而导致学生无法顺利的解答数学多选题。
大部分数学多选题的题干字数都不会太多,但是它却能能够涉及十分广的数学知识点,考查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发现隐蔽条件,并且能否灵活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迅速作答。学生需要在处理数学多选题时经过阅读题干、分析、推理、计算等一系列过程,如果想要得出多选题的正确选项,就要求学生能够谨慎思考、统筹兼顾,全面的把握题干内容和理解题意,不能片面化的解答问题。
二、数学多选题的有效解题策略
1.观察选项的内容和特点
在解答数学多选题时如果根据题干的内容无法找到解题思路,答题者可以仔细阅读选项内容和观察其特点,尝试从选项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找到解题思路。因为多选题的答案至少有两个,所以选项的内容很有可能比较相似,学生可以通过总结选项特点的方法寻找解题思路。例如在解答该多选题,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设随机变量X所有可能的取值
.png)
学生在看到题目时可能会不知道解答的方向,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十分明确的解题思路,因此观察选项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会在阅读选项内容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本小题主要考查对新定义“信息熵”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本道多选题的正确解法如下:
.png)
2.构造法
构造法的含义是根据多选题的题干、已知条件和选项内容之后,学生应用已知的数学关系对其进行延伸和变形,从而构造出相关的数学对象或者数学形式。数学对象和数学形式可以十分多样,例如新函数、特殊的图形或者符合题目的模型等等。构造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他能够在考场上迅速的整合已知的信息,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构造出能够揭示问题本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简化或者更易于理解和作答。学生需要依题构造、就题论题,全面的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确保构造和变形的数学形式是符合题意的。
例如在解答该题目时已知a>0,b>0,且a+b=1,则( )
.png)
在解答本道考查不等式内容的多选题时,要求解答者能够熟练进行数学运算和掌握不等式变形的规律,在考场中严谨的运算和作答。
3.排除法
排除法既适用于数学的单选题,在多选题中也可以灵活地应用。因为多选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的选项,因此学生在解答难度较大的多选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点的选项入手,尝试判断其正误。在确定了其中两个选项是错误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不用再计算其余两个选项就可以出确定答案。或者当其中两个选项的含义完全相反时,只需要确定其中一个选项的正误即可。
4.直接法和间接法的灵活转变
直接法的含义是从题目的已知信息出发,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从而得出最终正确的结果。应用直接法要求学生能够记忆并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过关。直接法的缺点是很容易造成小题大做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在考场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可以采取间接法,即充分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定性,如果无法判断对错在进行定量的计算。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需要灵活地选用直接法和间接法。
结束语
为了加快学生多选题的做题速度和提高其正确率,高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有效的解题策略。有效的多选题测量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巧妙地解答多选题。
参考文献:
[1]赵优良.解答好新高考“多选题”[J].中学生数学,2020(23):38-40.
[2]陈新.数学多选题解题分析与策略[J].高考,2020(36):115+117.
[3]孟泰.多选题解题策略[J].新世纪智能,2020(7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