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媚
广州大同中学(初中部)
摘要:“随堂微写作”,指在“读写共生”的理念下,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标,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统一在同一课时同一知识点(训练点)的语文课堂。即在“一课一得”的价值追求和“作文从模仿开始”的口号下,将一个课时的语文课堂分为两段,前一段为阅读课,后一段为写作课。
“以表达方式为主要训练的随堂微写作”,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抓住成人文章既有阅读价值又有写作价值的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既“预设”又“生成”地开展对成人文章的创新性模仿,模仿成人文章的四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叙述未成人的故事、描写未成人的情态,抒发未成人的情感、论述未成人的思想,进行“篇幅200字左右”“时长15分钟左右”的随堂(表达方式)微型写作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微写作 表达方式 创新
一.研究背景:
在广州大同中学(初中部)前身为广州市第一一六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定量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初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四个突出的问题:
1.写作与阅读分离。语文课被分解为阅读课和写作课。阅读课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学习课文,即学习成人文章、体验成人世界;写作课则是“写自己的故事,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即叙述未成人的故事、完成未成人的作业。读写“两张皮”的教学现象,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写作训练不足。2017年秋季,广州市语文课本启用的部编教材,每册六单元。写作课就是完成上述六单元所规定的六次写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达不到六次训练量的班级。据统计,一学期90%以上语文课就是阅读课。更有个别语文教师一个学年只教两次作文,即在上下两个学期考前各分析一次作文评分细则,只强调一次写作注意事项。作文训练的时间严重不足导致作文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作文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3.写作水平不高。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师生三年一贯地按中考《作文分项(即分为内容、语言、结构、方面)分等(即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评分表》训练,产生大量的新“八股文”。新“八股文”的形态是:全文8段。第1-2段开端,点题,150字;第3-5段发展,有点小曲折,300字;第6-7段高潮,300字;第8段结局,扣题,50字。
4.写作的表达方式单一。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写作字数上的要求,要求学生写作达到600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为主,很少有以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习惯,导致文章不生动,缺乏感染力。
基于以上情况,开展语文微写作课堂显得尤其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理论依据
写作起源于模仿。古希腊先贤提出,文学起源于摹仿。心理学家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现代诗人何其芳在一封信中写道:“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吕叔湘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
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部编教材八年级(下)专门设置《学习仿写》的写作训练课程。该课程指出,“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仿写可以从“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和“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入手。在“写作实践”中,该课程设计了三题,分别是模仿《安塞腰鼓》的修辞手法,模仿《社戏》《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课》的描写方法,模仿《背影》《秋天的怀念》的抒情方法。
“读写共生”,指通过读写的不断往复,在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实现言意共生,进而促进言语生命的成长与丰盈的过程。这一概念,最早是黄厚江老师提出来的,是其共生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策略。当然,“读写共生”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从认识科学理论的角度,“读”与“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关系,而是是彼此“介入”的关系。 “介入”比“结合”更能体现读写之间的互促共进的融合关系。基于这种思考,“读写共生”既能体现“介入”关系,也有较为系统的理念主张和操作策略,可以解决当前写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随堂微写作”,指在“读写共生”的理念下,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标,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统一在同一课时同一知识点(训练点)的语文课堂,即在“一课一得”的价值追求和“作文从模仿开始”的口号下,将一个课时的语文课堂分为两段,前一段为阅读课,后一段为写作课。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抓住成人文章既有阅读价值又有写作价值的同一知识点或训练点(可能是独特的写作角度,也可能是重要的写作方法等),既“预设”又“生成”地开展对成人文章的创新性模仿,模仿成人文章的写作角度、写作手法等,叙述未成人的故事、抒发未成人的情感、阐述未成人的思想,进行“篇幅200字左右”“时长15分钟左右”的微型写作教学。
结束语: 其实,纵观我们生活的时代:微写作是无处不在。譬如:QQ的说说、微信的文案以及微博的撰文等。这些自媒体上所发表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用精简的语言、细微的素材以及短小的篇幅进行的微写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加入微写作的环节的教学,是作为对大作文的补充拓展。更可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将固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促进思考,打破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我们说,除了在现代文中能实施这种微写作教学,还可以在学习古诗时,对诗句的画面描绘加入这种微写作,学生运用一定的修饰词语对画面进行扩写。通过一种堂上限时练笔,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做到“读和写不分家”相对来说是有难度的,在一堂课中既读又写,容量是相当大。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而入,让学生慢慢适应语文课堂上限时微写作的环节。
总而言之,微写作教学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增添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曹文轩.孤独之旅.P78,P79,P8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
[3]温儒敏.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M]. 广州:广东
标注: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读写共生’理念的初中语文‘随堂微写作’教学实践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课题批准号:2019ZJK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