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乡土文化的传承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1期   作者:陈康琰
[导读] 我国历史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尤其是乡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性文化,拥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陈康琰
        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沙黄小学  广西贺州 542814
        摘要:我国历史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尤其是乡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性文化,拥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国乡土文化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各界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传承乡土文化现如今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有效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并立足于教材内容,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拓展训练,并且根据当地的风俗文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延伸文化内涵,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乡土文化;传承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社会对于人民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如今,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阔的视野等。与此同时,人们还要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多种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作为人们的启蒙教育,一定要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传承乡土文化,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担负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笔者就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传承本土文化,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简要论述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效传承乡土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拓展
        新课程改革政策提出:当代学生一定要认识到中华文化厚重、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有效的吸收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智慧。要求学生要做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历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从而充分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养分。新课程改革政策提出后,在进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不仅更加注重人文精神,而且还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并且将课堂内容最大程度的实现课外拓展。
        在对小学低年级进行教育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到三、四级时,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并与其他人实现高效的沟通、交流;高年级的语文教育则要求学生要富有创造性、以及批判性地思想进行组织和表达。小学生在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具备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了收集信息、记录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外,同时还有效的锻炼了把握知识、体悟思想的基本学习能力。比如,讲解关于谚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集谚语的课后作业,至于范围可以稍微宽泛一些,可以是关于农业的,也可以是有关做人道理的等等,通过这样课后实践,小学生不仅充分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课外知识。


        (二)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针对小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通常情况下都类属于“公共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深入到知识当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并且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为小学生建立全新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要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并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探究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合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的话题,最好是在生活中经常遇见、却容易被忽视、但是却具有教育性的事物或现象。比如,将身边的各种现象或者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以自身特长作为活动主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对活动主题进行良好的修改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从而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意愿组成活动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民主决定小组活动的主题。在学生自报研究主题的环节时,要以内容详尽的主题作为小组的讨论主题。另外,教师还可组织主题论证会,小组内进行具体分工,让每个成员都要进行具体的发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有良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真正实现了积极动脑思考,高质量的完成了主题的选择、计划的制订等教学环节。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探索本土文化的愿望。
        (三)与时俱进拓展文化内涵
        乡土文化作为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精华,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村风、民俗,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从而体会独特的乡土文化氛围,最大程度的突出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另一方面,各级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也要结合当地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民俗节日,开设富有特色的专题性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以此为主要的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大众喜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思想教育切入点,用略带夸张的乡土文化形象,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二、结束语
        通过上述总结和分析,笔者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唤醒和提升学生乡土人文情怀的紧迫要求。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弥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足和缺陷,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相近的地方,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慧慧.以海洋文化为魂,奠高效课堂之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教学的研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5):58.
        [2]蒲岳山,王淑霞.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89-90.
        [3]杨辰.彰显乡土文化应用价值,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J].内蒙古教育,2020(12):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