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黄仕新
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
摘 要:标点符号作为汉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本文在研究了前五年的高考语文标点符号的考查现状的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以期为往后的语文复习备考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标点符号;高考;复习备考
我们都把语文高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叫做高考语文的“试验田”,这一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一直存在稳中有变的态势。比如说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在统一使用全国卷(2016年)之前,一直是各省市高考卷中的重点。从2016到2018年,标点符号题却渐渐淡出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就导致标点符号在后来的教学和备考中逐渐被遗忘。当标点符号题于2019、2020连续两年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时,就成了学生面临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中标点符号的考查谈谈其特点,并为之后的复习备考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现状研究
(一)考查现状
笔者搜罗了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中出现标点符号的考题,一共八道题,其中2020年全国Ⅰ卷一次,2019年全国Ⅱ卷一次;山东卷2016年、2020年各考查一次;浙江卷自2017年——2019年的考题中均有出现,并且2019年的浙江卷标点符号的考查出现在两套试卷中。例如:
(2020年全国Ⅰ卷)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引自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本题就是对破折号的单一考查,考生在做题时要熟知破折号常见的用法,并在做题时仔细分析每个选项中破折号前后分句的关系,方可正确解答。
2019年高考浙江卷
(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引自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中涉及到了引号、冒号、省略号、分号等多种符号的用法。
综合分析上述考题,从题型来看,以客观题为主,四选一的题一般是要求选择跟原句用法相同的一项,三选一的题则要求选出使用错误的一项;从考查内容来看,全国卷和山东卷以单一的某个标点符号的作用辨析为主,2019年全国Ⅱ卷考查引号,2020年全国卷Ⅰ和山东卷考查破折号,浙江卷则将多种标点符号运用到语境中,要求学生判断具体语境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误。
(二)备考现状
作为湖北地区的一线教师,在今年的高考考场上,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和班级多数学生反映,全国Ⅰ卷的19题出其不意。因为之前忽视了“标点符号”的复习备考,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也微乎其微。不得不承认,忽略了“标点符号”的复习备考,这是今年以来很多地区、很多师生共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平时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进入高中阶段,师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态度显得较为暧昧,不敢直接说不考,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也确实没有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注重对单元教学任务的解决,但对于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有特点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视而不见。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四个选项中A、C两项均来自于必修四课文《雷雨》,而《雷雨》中使用破折号高达22次,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单就本特点进行专题讲解。省略号在课文《祝福》中极具代表性,在全文中出现了也不下20次,除了表省略之外,还表示沉默、语言中断,例如:“地狱?——伦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15页]在这段话中,我们同时发现破折号和省略号,粗略一看,这两者都可以表示语言中断,仔细分析会发现,两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起始,有猜测之意;而两处省略号除了语义的猜测之外,还有转折话题的作用。回想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类细微区别?
2、复习备考过程中片面强调“抓重点”。笔者所在的学校高三复习备考一般是自上一届高考结束开始直至次年考试结束,整整十二个月的时间。在这十二个月里,我们会将三轮复习的时间段、内容所涉及的时间点具体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正是因为重点突出、绝对细化,才导致集体忽视考点。考前从四月份开始,我们会依据各地信息卷、往年的出题趋势进行押题型,甚至猜题!这种“精准”备考的方式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三备考的各个击破、有备而考。然而,不得不承认,近两年的复习备考我们出现了误区。湖北省自2016年开始使用全国Ⅰ卷,2019年全国Ⅱ卷出现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虽然我们在做真题时也发现正确率并不高,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紧张有序的高三教学中,我们依然摒弃了对标点符号内容的复习。当然,笔者所处的学校和地区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但我相信我们备考过程中的功利化、激进式值得引起各位同行、同仁的重视。
3、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解读不够全面。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包含语言构建和运用这个方面,课程内容中,在学习任务群4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z ] , 2017. 01 , 第4页 .]标点符号作为汉语言文字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却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被忽略了。在每年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高中语文的同行们都会对当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严格审慎的研读。笔者浏览了近五年的《全国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大纲”明确将“标点符号”的考查写入其中,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且能力层级归为E级;而2016年全国卷对标点符号的考查难度仅为D级。也就是说,“考纲”中对难度加大的信息提示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以上我们对于标点符号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客观题的答题上,其实回头细想,标点符号的作用仅仅停留于此?它们在语言文字运用题里扮演者不容小觑的角色,同时在文言文翻译题、断句题里至关重要;甚至,在学生的作文中,它也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语文功底,进而影响到作文的整体得分。
二、备考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高考考查能力层级的提升,还是在教学备考中对标点符号忽视的现状,都要求我们将“标点符号”纳入我们的视野,重新重视起来。那么,如何重视呢?
(一)回归教材,深度挖掘
教材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理应从中而来。就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雷雨》中对破折号的使用;《祝福》对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使用;《包身工》对于引号的使用。我们结合课文《包身工》中引号的用法,重点分析一下引号的使用。
特级教师王兆平曾对课文《包身工》中的引号做过统计,将其作用归纳为至少六种[ 王兆平《〈包身工〉引号用法的 “袖珍大全”》,《教研天地》,2020.02],具体如下: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44页]——本处为直接引用对话,引号的基本用法。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44页]——本处引用有来历,出处。
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45页]——这里是反语,有讽刺意味。
还有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的部分,起到着重号的作用;标示特定的称谓,有时专名、术语之类的词语也用引号来标示;标示词语具有某种特殊含义,这类加引号的词语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法。
当然,王老师的这个概括不一定能将引号的用法“一网打尽”,但这些足以让学生应对日常表达和考试试题。我们具体来看2019年全国Ⅱ卷的这道高考题: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引自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解答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我们发现“长跪不起”是虚指,引号在这里表达特殊含义、起强调作用。A项“之”的引号则是对火把形状的模拟,B项虚指父子之间的代沟、隔阂,C项是简单的引用话语;D项有嘲讽意。
通过对这个题目的研读我们发现,课本内容是完全足以辐射到高考考场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是不是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当然,正如前两年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那样,教材并不是“全能”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标点符号误用的情况,对教材中标点符号的“纠错”,正好锻炼了我们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运用能力啊!
(二)脚踏实地,全面备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跟学生强调一个观点——功夫在平时,其实高考备考也是这样。对各类高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从海量复习内容中理清了备考思路,甚至每年也有各地靠押题卷、信息题取胜的事例。但盲目依赖信息卷、押题猜题能否做到万无一失?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是最好的明证,面对铺天盖地的押题信息,全国三套卷避开了当前最大的热点——新冠疫情,也因此学生考前所积累的素材“无用武之地”,一时间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今年高考中其它题的变换呈现同样的趋势——将补写句子的题目换成标点符号;将一度在备考过程中不受重视的外国小说纳入了考察范围。这些都启示我们,高考备考必须脚踏实地、全面备考。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依据难度层级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眼底有河山,胸中藏丘壑!
(三)结合语境,理性思考
我们都知道,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其中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句号、叹号;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连接号。根据我们上文对近年高考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发现全国卷和山东卷主要偏重单一标号的考查,浙江卷则综合考查标号和点号。从难度来讲,笔者个人认为对单一对标号的考查要难于综合考查,因为标号相较于点号,虽不常见,但作用和意义更为丰富,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对所考查的符号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综合考查中,因为涉及的符号角度,每种至多运用其一到两项作用,要求层次较浅。下面,我们从点号和标号两个角度来谈谈具体标点符号在语境中的运用:
1、点号主要用于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它标志一个完整的语义单元,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时间长短不同的停顿。点号虽多,将其分为句末、句内两种之后,就比较好区分了。考题中容易碰到的是句内点号的考查,依据停顿时间由短到长排序,依次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则表示句首的提示。例如:
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第一句话没有疑问语气,为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 引自2016年高考山东语文卷](2016年高考山东卷)
根据逗号的使用方法,句中最小层级的并列用顿号,第二层级的才用逗号。题目中“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作为第二层级的并列应该用逗号隔开,而“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作为最小层级的并列仅用顿号就行。
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引自2017年高考浙江语文卷](2017年高考浙江卷)
本题中“临界值”和“超过人类智能”属于最低层的并列,中间应该用顿号隔开。
2、标号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标号与上面点号的不同在于,标号意义和用法更加丰富多样,如何从众多用法中确定它的使用意义?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合具体语义、语境具体分析!例如: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2020年全国Ⅱ卷:破折号有解释原因、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转折、递进等等作用。题目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是对 “完美的升华”的解释说明。而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原因的解释;选项B“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的解释;选项C属于有意的转移话题;选项D是对前文的总结。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 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引自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
题干中前面写“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形成语意的跳跃。A项“《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项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也是语意的跳跃。C项“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形成转折。D项“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
2021年全国高考复习备考的大幕已然拉开,这对于湖北地区的师生又是新的挑战,因为自今年起,我们将采用新高考的模式。庆幸的是,我们有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作为复习备考的先导,而浙江、山东两省对标点符号的考查更提醒我们:关注基础、重视教材、脚踏实地、全面备考,这才是考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注释:本作品主要是基于对历年高考题收集整理基础上的规律探讨,其引用例题均源自各地近五年历年高考整体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对于引用部分作者均已在文段结尾做了脚注。有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