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汪黎明
[导读] 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汪黎明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一中   441134
         摘要:语文这一门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集合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更有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在近些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深层教育,阻碍了这些优秀的精神文明在学生中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民族的精神文化,为我国的文化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深蕴,为了能够让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应该更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把书本教材中具有历史文化蕴含以及具有传统精神的智时代挖掘和整合出来,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系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扩充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的种类和形式都较为丰富,其中包括:诗词歌赋、文言文、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曲艺等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受到各类知识的熏陶,感受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力量。例如在进行诗词歌赋教学过程中,透过相关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文化发展、变化。在进行思想文化知识渗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孟”思想,汲取文化精髓,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方向标。此外,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累积成语故事、歇后语、曲艺文化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当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心中时,会慢慢调动他们对文化的向往之情,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经我国特殊的文化风貌汇集成了一种集思想,观念,艺术等总体表现形式。而语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重要沟通的工具,同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教育教学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性质,同样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任务,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让学生学习我国革命的发展和创新,以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纵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没有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效果。大多数初中生对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都是兴趣使然的,兴趣也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输出效率。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中搜集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展示视频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视频情境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手段,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领略故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伟大成就,拓展学生欣赏传统建筑艺术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


         (二)分析典故融入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从实践层面来讲,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因此应抓住时机在语文教学环节将传统文化融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性格,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可以对古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更深程度的理解,以此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邹忌这一历史人物,从此人的行事风格中可以得知其是一个擅长进谏的人,并且还以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为例子,奉劝齐王要有对周围人的夸奖或者奉承有辨别的能力,邹忌对齐王说,自己的妻子爱自己,妾惧怕自己,而一些门客则是有求于自己。邹忌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提醒齐王,使齐王明白自身当前的处境。齐王非常感谢邹忌,并接受了邹忌的建议,终于成为一代明君。教师可以通过对邹忌这个人物的讲解,逐渐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逐渐有一个清晰化的了解。而这也使学生对这一段传统文化进行认知,并懂得了一个得力的臣子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国家,但是作为君主也应知人善任,能够接受臣子的建议。而引申到现实层面,则使学生学会做一个虚怀若谷的人,对于他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具有更高道德水准的人。
         (三)基于教材文本,解读人物品格
         儒家文化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主张仁政,教学平等。佛学则主张个体地位的平等性,心如止水,该类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后人学习并传承。因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且课业负担较重,因此教师需尽量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语文学科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文言文,这些内容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出文化的精神意蕴。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和鉴赏文言文时,可着重启发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渐形成文化底蕴。此外教师还可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完成学习任务,探索学科的知识奥秘,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可见,教师在实施教学规划时,应侧重使用更为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学的实施,充分凸显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潜在的影响下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如进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时,该篇作品为宋濂创作的劝学作品。为了带领学生实现更为深入的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将文中的核心语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实施教学时,可主要针对“嗜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学习中应具有积极的求知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应以更为勤奋的态度参与学习,获得准确、完整的知识,可见将传统文化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必要性。教师应侧重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素材,因此作为学生的精神激励,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素质层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已经是势在必行,初中语文课堂更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有利场所。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以及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内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要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在我国古典的韵味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保昌.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入[J].文教资料,2020(19):204-205.
[2]任旭威.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课外语文,2019(28):143+145.
[3]李春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J].家长,2019(28):153-154.
[4]赵菊梅.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8(06):240.
[5]薛振中.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8(1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