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田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中心小学442634
摘要: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新颖的、多元的写作素材,通过写作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基于此点,对小学高年级语文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以读促写 教学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出色的表达技巧和更加丰富的语言,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进而展开合理运用,在写作中进行积极表达和展现,实现读写结合。
一、丰富读写互动模式,优化阅读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读写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拓展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能够通过写作来展现自己思想和想象的结果。对此,教师就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读写互动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体验到二者的互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将相和》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内容,讨论小组成员需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怎样有效地还原情境,怎样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思想的变化,让他们能够在这种情境中,深切地感知知识内容,能够分析文章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形象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将相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以此,也能够营造出浓厚的读写互动气氛。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用词的精妙之处,让他们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以此,便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并激发自己的情感,逐渐提升语言组织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驾驭情感的表达,用文字更加精准地体现自己的情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达到读写的有机结合。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质量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展开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能够结合课文的中心和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绝伦之处,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体验和感知,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他们的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草原》时,这是一篇描写草原风景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文章。对此,教师就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分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描写草原风貌的句子,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写景的手法,作者观察的顺序等等,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写景文的谋篇布局技能。其次,教师就要让学生感知文章写人物的手法,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促使他们能够提升描写人物的技巧和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阅读,掌握写景写人的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让他们能够在写作过程中,积极运用,丰富文章内容,提高文采,促使自己的情感能够进行淋漓尽致地呈现,进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质量。
三、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仿写能力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章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应该借助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促使他们能够进行仿写,以此提升综合表达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父爱之舟》时,这是一篇与“父爱”有关的文章。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入初一的课文——《背影》,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借助这两个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知两篇文章的区别,《父爱之舟》主要是通过多个小故事的累积,逐渐展现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在最后进行一个升华。而《背影》则是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这也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背影》通过父亲买橘子的场景、给自己送橘子的场景,能够感知到父爱的伟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父爱之舟》中的小事件,进行扩写,然后仿照《背影》中的细节描绘之处,对这个小事情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细致描写。这样一来,才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的运用,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表达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阅读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写作练习,促使学生在写作中渗透阅读思想,感知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反之,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带动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促使学生展开更加精准的阅读学习,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玉琴.构建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漫谈[J].新课程(上),2018(12):84.
[2]杨见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篇版教材为例[J].新课程(小学),201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