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吕艳娥
[导读] 文化是文学的内核,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吕艳娥
         宣威市杨柳镇初级中学   655421
         摘要:文化是文学的内核,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从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用的具体实践策略,如开展情境教学,拓宽学生眼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以及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章,体悟传统文化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摒弃传统的只注重理论传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这个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语文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思想付诸实践,成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民族情感
         对学生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应用于学习角度,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的把握题目的方向和情感,并在成绩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民族情感和自豪感。
(二)升级教学格局,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而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减弱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乐趣,语文教学课程不会因为讲解理论知识而陷于枯燥乏味,课程的内容得到了延伸,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双重提升。因此教师在完成语文教学课程主要内容讲授的同时,也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深入传播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教学,拓宽学生眼界
         因为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古代的一些文章时,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学习某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个体化学习改为小组式学习,把预备学习的文章中的具体场景,用表演的形式或者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和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对文章的初步认识,有的放矢,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重点和疑难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孔乙己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习小组划分任务,让小组通过表演的方式,把孔乙己在酒馆中的场景以表演方式描绘出来,通过表演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孔乙己人物的理解,体会孔乙己在酒馆时的复杂心情,同时借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演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趣味化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使其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以及事件的内涵,从而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效果[2]。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
         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目前高中化学教学领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目前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合高中语文的教学,学生的接受程度普遍较差。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板书教学为主,这种教学的方式好处在于一节课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的知识,坏处在于教师的讲课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都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授课方法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例如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读文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有关济南的冬天的纪录片、体现济南冬天的图片等资料,继而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播放欣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那种复杂的情感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趋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3]。
(三)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章,体悟传统文化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是以应试为主,学生所要面对的仅仅是课本上的几十篇文章,内容少,获取方法单一,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承担组织学生阅读的角色,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如在初中教学时学到论语的部分片段时,课本上的片段受限于篇幅较短,往往很难完整的表达出孔子论语的奥义,因此教师可以找来论语中更多的片段来供学生阅读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春秋时代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论语中的精华部分用于现代生活中,进行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真正的成长为一个拥有古人素养的现代人。
四、结语
         初中语文是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初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完美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高人文素养的人才同时,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育.2014(4):149-151.
[2]毛文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校园:中旬刊,2016(6):47.
[3]朱绍峰.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