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赵宁宁,戴晓英
[导读] 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赵宁宁,戴晓英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10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皆增加明显,且观察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且难治愈,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和晚期关节强直是其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晚期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关节功能,导致活动受限,从而丧失劳动能力[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理念的转变,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极其重要,因此本研究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10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观察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5.73±4.35)岁,女性34例,男性20例;病程(6.48±1.68)年;观察组患者年龄(46.34±4.76),有女性32例和男性22例,病程(6.25±1.9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指定的2018《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②年龄≥18;③具有正常交流的能力;④患者的关节肿胀和关节疼痛大于4个;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②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的;③妊娠期以及哺乳期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订参加试验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在住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跟患者要保持密切交流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掌握其心理健康程度,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主动倾听患者生活中遇见的烦难,给予安慰和支持。②改善病房环境,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大多数患者有失眠症状,情绪上会出现焦虑不安,还会对躯体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布置舒适的病房环境,对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③因为医院特殊的环境,很容易让患者产生孤独感,因此家人的陪伴才更显珍贵,特别是子女,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支持。④安排同类疾病的患者住在一起互相交流心得,定期举行座谈会,鼓励积极踊跃发言,分享治疗疾病的经验,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提升治愈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从与医护沟通、症状认知管理以及运动锻炼的角度来评估。(2)生活质量,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总体健康的角度来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4.0软件对两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χs)进行描述并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差异(P>0.05),干预后,医护沟通、症状认知及运动锻炼评分皆增加,且观察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当前有关研究表明,家族遗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有关,发病率远高于其他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庭。也有专家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种肤色有很大关系,比如黄种人的发病率远低于白种人[3]。目前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年龄40~50岁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即使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很多,并且效果不错,但是类风湿关节炎复发仍然困扰着无数学者,因此规范化的治疗和护理对病情非常重要。根据本文结果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干预前对比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医护沟通、症状认知及运动锻炼评分皆增加,且观察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对比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皆增加,且观察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表明个体化心理护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更加优异。
        综上所诉,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柳晓, 徐涛. SIRT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9, v.54(09):168-172.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3]邹云东, 郭建萍, 栗占国. 类风湿关节炎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8(5):348-3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