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骁戎
浙江省 兰溪市人民医院 321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12月本院6770例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18年1-12月7059例住院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实施后,对比管理前后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风险防范质量指标中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处理能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有明显提高(P<0.05);实施后家属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指标中护士沟通能力、危重患儿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记录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完备实施前与实施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实施后的风险防范能力、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能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安全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则必须要做好护理基础工作并防范相关的风险因素,这样才可以给患者提供更高层面的临床护理服务,也能有效降低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问题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分析相关的安全隐患,通过风险护理管理的方式减少在临床护理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这样有助于得到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1-12月本院6770例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18年1-12月7059例住院患儿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实施后。纳入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超过24h的患者;排除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不足24h的住院患者。实施前男4017例,女2753例,年龄19d~15岁(3.05±0.03)岁;实施后男4095例,女2964例,年龄17d~16岁(3.13±0.03)岁。两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制定规范化的输液流程,当护士在受到门诊医生开具的药单时,首先需要对药单中的内容进行核实,尤其是药单中的各种药物名称和药物使用剂量,避免出现用药错误的现象,提高治疗效果。(2)加强护士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由于儿童患者的年龄较小,面对输液存在害怕的心理,因此需要护士耐心与儿童患者进行交流,语言鼓励患者。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让家属对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进行时刻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同时护士进行治疗。(3)加强护士日常巡视工作,由于部分儿童患者的年龄较小,因此在输液治疗中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观察,每隔20分钟左右巡视一次,询问家属患者的病情和状态,如果年龄较小的患者长时间哭闹,则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时发现原因并进行诊治。(4)医院必须要重视构建良好的住院环境,围绕儿科患者所体现出的成长规律和生理需求对病房环境进行构建。因为儿科患者不具备成熟的心理认知能力,也比较喜欢一些趣味性的事物,所以在病房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可以粘贴一些卡通画或者是儿童比较喜欢的图片,这样可以积极消除患儿在病房中所产生的陌生感,也能有效减少他们的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和患儿家属进行主动的沟通,尤其需要对那些年龄比较小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和家属进行紧密的沟通,争取家属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理解和有效支持,这样才可以推动护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5)护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护理观念,重视提高专业水平。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认知到患儿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因为他们不具备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方面也存在很欠缺的现象,所以必须要根据他们所体现出的成长特点和表达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沟通。通过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护理人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参与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为患儿不配合所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也能有效减少护患矛盾的产生。
1.3观察指标
实施前后数据风险防范质量比较,实施前后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比较,实施前后家属满意度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数据风险防范质量比较
实施后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处理能力比实施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合理进行风险防范式护理是有效预防的首要环节。国外研究人员已研制出部分住院患儿风险防范式护理,但因样本量的限制,其多数量表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欠佳,尚未投入广泛应用;而国内仍缺乏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成熟研究,多是引用国外已编制的评估并予以汉化投入使用,但由于医院环境、疾病种类、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差异,相关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可推广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根据情况予以适当修订或重新研制。同时,选择风险防范式护理除需考虑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外,还应关注其可执行度。因此,未来医院管理人员应系统分析患儿风险因素,根据患儿疾病特点,结合我国医院文化,通过循证、专家咨询等科学的方法制订适合我国住院患儿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标准化,明确具体的评估时机及频次,使评估流程清晰,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予以验证评价,从而保障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制订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奠定基础。
结束语
安全危险是导致住院患儿非致死性损伤的重要原因,给患儿及家庭、医护人员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全面分析住院患儿因素,合理选取风险防范式护理,依据风险水平制订个体化防范策略,从而减少发生。国外患儿风险防范式护理较为完善,但其适用性尚不明确;国内虽已多次开展预防住院患儿临床实践研究,但尚缺乏可推广使用的规范化预防措施。未来的研究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患儿风险因素,探索风险标准评估及防范最佳策略,从而有效保障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宝娥,周芳平,左丽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07):813-815.
[2]赵艳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8,31(15):176-177.
[3]刘琼.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2):58-59.
[4]王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2):129+133.
[5]郭静,张浒,黄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2(17):1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