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坊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八〇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82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0例,对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体,高血压、冠心病等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以及水肿等症状,并且该病具有发展缓、进展慢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急性心力衰竭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2]。因此,临床需要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采取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我院就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该病症临床护理中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对其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女性的样本量分别为22例、1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1~78岁,平均(62.2±5.5)岁;在参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的样本量分别为21例、1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52~79岁,平均(62.4±5.3)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生活作息指导,并保持定期电话随访,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并提醒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对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①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增加对患者的电话随访频率,每周均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的日常用药情况、健康状况,对于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提醒患者注意相关疾病影响因素;②门诊随访。患者定期到院接受门诊随访,由专门的医生进行坐诊,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复查,以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于更好的控制病情;③家庭随访。不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随访前1天需要给患者打电话以确认随访时在家,到患者家中后要了解其吸烟、饮酒以及饮食等情况,并评估患者的盐摄入量,以准确判断其心功能状况,叮嘱患者务必尽快戒烟、戒酒,盐摄入量应保持在建议范围内,同时注意饮食尽量清淡而营养丰富;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再次强调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坚持用药、正确用药,并且需要叮嘱家属应起到监督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患者的用药、饮食以及戒除烟酒的自觉性。
1.3 评价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问卷共有4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将每个维度的计分转化为0~100分的范围,且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检验数据,4个GQOLI-74评价维度评分均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比详情参见表1。
.png)
3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若疾病控制情况不理想,则可能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急性心力衰竭,因此该病不仅对患者的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还对患者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威胁[3]。
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是以加强对患者院外生活干预的护理模式,通过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以及家庭随访等方式频繁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准确的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与疾病情况,从而使医护人员准确的掌握患者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及时对治疗方案与预后干预方案进行调整,并能够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从而不断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与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5]。
我院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GQOLI-74的4个评价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说明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这一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利于加强对疾病的控制并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对其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娜.进一步探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7,39(004):418-419.
[2]刘碧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008(004):176-177.
[3]胡家丽, 代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9,006(006):128.
[4]马丽娅, 郝莉, 李杨静,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价值观察[J].饮食保健,2018,005(004):223.
[5]王雪, 蔡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从医院到社区)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62(171):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