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宁宁
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 要】目的:讨论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0例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治疗的儿科患儿,分为两组,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ESBLs-KPN、ESBLs-ECO、MRSA、细菌感染种类≧2、菌落数≧10cfu/cm2以及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漏报、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记录、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总护理质量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儿科患儿中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减少ESBLs-KPN、ESBLs-ECO、MRSA、细菌感染种类≧2、菌落数≧10cfu/cm2,同时减少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漏报事件,提高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记录、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等总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
儿科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本身对疾病抵抗力较差,在治疗中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较高[1]。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对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护理难度较高,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2]。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有利于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以及家属的联系,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率[3]。本文中选择100例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治疗的儿科患儿,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儿科患儿,其中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5例,25例,年龄/年龄均值为:20岁到46岁、(33.32±1.72)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7例,23例,年龄/年龄均值为:21岁到47岁、(32.78±1.81)岁。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在实验组中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建立分层级护理,由上一级护理人员对下一级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管理,个性化培训,提高低层级护理人员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等,并定期对低层级护理人员进行考核。(2)在儿科中护理人员实行双班制,在排班过程中尽可能让低层级护理人员与指导老师进行搭伴,从而更好指导以及协调护理人员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测。P<0.05,那么差别较大。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多重耐药性菌感染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情况 实验组的ESBLs-KPN、ESBLs-ECO、MRSA、细菌感染种类≧2、菌落数≧10cfu/cm2以及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漏报率小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
.png)
3 讨论
儿科中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不仅会对医疗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4]。使用多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基层护理,病房管理,护理记录,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的护理质量,保证护理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5]。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漏报明显小于使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患者,并且患者的ESBLs-KPN、ESBLs-ECO、MRSA、细菌感染种类≧2和菌落数≧10cfu/cm2较低,并且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记录、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等总护理质量较高。
综上,在儿科患儿中使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减少ESBLs-KPN、ESBLs-ECO、MRSA、细菌感染种类≧2、菌落数≧10cfu/cm2以及护理风险事件、风险事件漏报等,同时提高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记录、病历书写、意外风险处理等总护理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晶,王艳侠.PDCA循环模式在神经外科急危重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0):63-65.
[2]张方方,吴晓琴,廖书娟,郭晶.多学科协作干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5):41-43.
[3]刘永平.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203+205.
[4]孟凡美.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3):68-69.
[5]广红玲,沈玲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19):2399-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