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燕
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 3211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作用。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进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以抽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急诊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率与血压指标,减少并发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影响
引言
心肺复苏属于呼吸、心跳骤停时的一种急救措施,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开放气道使患者自主心跳、呼吸逐渐恢复,从而确保呼吸通畅,保证血氧供给,可有效减少疾病死亡率、致残率,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病情急重等特点,生命体征不稳定,易引起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并发症,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需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辅助治疗,以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据数据显示,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缓解动脉压和心率指标,从而提高康复疗效,提升满意度。所以,本次研究将对本院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38~75岁,平均(58.36±5.19)岁;对照组年龄37~76岁,平均(59.28±4.61)岁。两组患者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避免发生意外;如果在监测期间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并采用针对性解决方法;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并为其提供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急诊护理方法。(1)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时,根据病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如需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则需严格遵医嘱合理应用,避免患者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2)在急救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呼唤或观察瞳孔的方式了解患者意识状态以及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清醒,护理人员以点头的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检测患者的酸碱平衡、氧合状况时,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并对血气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护理人员应采取湿化及吸痰的方法进行全面的气道护理,当患者排痰后,护理人员要观察痰液的情况。此外,虽然患者接受抢救后心跳能够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因此护理人员仍需采用生化化验或心电图复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以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开展。观察患者的体温状态,如果属于亚低温,应对患者进行保温相关护理;还需注意对患者的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保证口腔清洁,在皮肤护理过程中,需定期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并定时进行皮肤清理,保证其清洁度,避免出现压疮。(3)心理干预:因身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所以在心肺复苏以后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绝望等,使得护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等到复苏以后,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使其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4)气道护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无菌操作流程严格遵循。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使患者气道时刻保持通畅状态。
低压气囊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放气频次把握好,防止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情况发生。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和血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和血压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率和血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反应迟缓2例,胸口不适5例,记忆力衰退3例,抽搐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研究组患者中反应迟缓1例,胸口不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组并发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0P=0.0033)。
2.3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中效果明显10例,效果一般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中效果明显28例,效果一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3,P=0.0068)。
3讨论
患者大动脉波动和心音消失且有意识突然丧失的情况伴随发生是心搏骤停的主要症状表现,心跳骤停的发生和多种疾病有关,在急诊科中,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病症,大部分患者突然发病,在发病之前,少部分患者会有乏力、胸闷等症状发生,且持续时间为几分钟或数十分钟,或有非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出现,例如心悸、头晕等。临床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过程中,心肺复苏是一项十分常用的治疗手段,它能够使脑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成功的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后,需要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当将各种操作熟练掌握,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气道及脑部复苏干预,从而使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临床对于心脏骤停主要采取心肺复苏治疗,能够改善脑部、心脏缺氧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由于多数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后生命体征仍处于危险状态,再加之受疾病困扰以及担心治疗效果、费用等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浮躁等情绪,导致应激反应强烈,不利于疾病预后。因此,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班宏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12-313.
[2]钱玲妮.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218.
[3]牛雪姣.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智慧健康,2019,5(33):196-197.
[4]杨亚男.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名医,2019(11):140.
[5]蒋朝玲.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2):1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