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患者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赵云霞1宛敏林2高坤范通讯作者
[导读] 研究分析急性心衰患者重症护理干预的措施及效果。

        赵云霞1宛敏林2高坤范通讯作者
        青岛市市立医院 266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衰患者重症护理干预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本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应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38例,给予重症护理干预),对比患者护理后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结果:经护理后可知,研究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衰患者使用重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衰;重症护理干预;心血管功能指标
        心力衰竭是心脏内各种结构或疾病引起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该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其中由于发病迅速,且病程进展快,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病症治疗造成较大难度。因此,本次研究将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衰的治疗当中,并对该护理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6例本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应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61.5±5.8岁)和研究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4-77岁之间,平均年龄61.2±5.4岁),上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有可比性。本次临床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患者入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愿配合开展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测,监督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或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或其他不良表现,则需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救治,并做好应急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
        ①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开展不同的治疗方式,例如若患者发病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则应当开通双通路对患者进行用药;若患者出现群上周围血管衰竭的情况,则宜做好患者留置针穿刺的工作,并保证穿刺工作一次性完成,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②在突发急性心衰后,容易催生出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并影响该病症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对话,了解患者在接受急性心衰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疑惑和问题,组织语言使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进行答复,使其对急性心衰地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以提高其依从性。并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减轻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列举以往成功治疗案例的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过程中邀请患者家属参与进心理护理过程中,通过家属的陪伴来降低患者的孤独感。


        ③急诊治疗后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急性心衰相关内容的普及和知识宣教,加强治疗后期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从性,由院内营养师来制定患者的食谱,叮嘱患者家属多为其准备低盐低脂的食物,并按照少食多餐的方式用餐;指导患者日常 坐姿应保持端坐位或是半坐位,且双腿应自然下垂,该坐姿够使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脏负荷得以减轻;最后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护理,以此来改善血液循环,但在运动时注意不宜过度劳累,以免导致心衰症状复发。
1.3 疗效标准
    护理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血压统计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n=38)护理后SBP、DBP、心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分别为(117.5±4.1)mmHg、(82.6±2.9)mmHg、(65.2±4.1)次/min、(65.5±4.8)%;对照组患者护理后上述指标水平分别为(131.4±5.0)mmHg、(95.6±3.2)mmHg、(88.6±7.2)次/min、(52.8±3.5)%,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血压、心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13.252、18.557、17.410、13.179,P=0.001、0.001、0.001、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像心力衰竭这类高危心内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急性心衰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的病症,相较于慢性心衰,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关该病的治疗多为急诊治疗。但从以往临床经验可知,在急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不稳定,不同的患者常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时病症为患者带来的不适感会严重影响其心理情绪,常规护理措施无法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并最终影响治疗效果[1]。
        为解决急性心衰患者治疗时护理效果不佳的情况,本次研究价将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本次治疗中,该护理对患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方式,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情绪改善和治疗后期的恢复情况,在降低负面情绪对患者影响的同时指导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其依从性,改善心功能各指标的水平[2]。本次研究结果可知,采用重症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心衰患者使用重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棣平.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238-239.
[2] 寨米拉.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261+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