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叶艺 刘昌凤
[导读] 探讨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护理。

        叶艺  刘昌凤
        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  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护理。方法  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8月26例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精心的,个性化的整体制责任护理。结果  2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0.3天,未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关节活动恢复,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出血小,恢复快,术后经过精心护理,26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心理状态良好,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机器人;股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股骨颈骨折;护理体会
引言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好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为低能量损伤,也可见于受到高能量损伤的青壮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多样,其中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由于其微创、损伤小、固定可靠、定位准确等优势成为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和老年无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主要方式。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对26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实施了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4~59岁,平均46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骨质疏松1例,合并全血细胞减少1例,合并生长发育迟缓1例,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援助下行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2.手术方式
        2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经皮机器人辅助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手术中患者行常规麻醉消毒后,用C形臂X线机照正侧位片,将影像资料传至骨科手术机器人上,事先设置好置钉的方向、深度及螺钉的排列位置,机器人会根据设置自动导航至病人体表,手术医生利用导航确定的孔道,置入空心钉专用的定位克氏针,根据置入的深度及设置好螺钉尺度,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钉,一次性置入空心钉,不用反复透视或反复置钉。
3.护理
3.1心理护理
        股骨颈骨折患者属于意外受伤入院,自身毫无思想准备,长期卧床和疼痛使自身活动能力降低,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担忧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了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惆怅、抑郁”等不良情绪[1]。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巡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症结及护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热情地向病员解释,手术可以解决病人的疼痛,术后恢复良好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多样,传统的空心钉徒手置入钻孔时手持不稳难以控制导针方向,调整导针位置时反复钻孔可能造成骨质破坏,以及可能出现螺钉位置不良或穿出等问题,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和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减少 X 线辐射对术者和患者的损伤,真正实现骨折的精准化治疗[2]。向患者推荐术后恢复良好的同病患者,用实际案例证明手术效果,增加病员治疗的信心,缓解其担心与焦虑,鼓励病员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尽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2基础护理
        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仔细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将病人安置在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明亮的病房单元,为病员更换病员服,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热情地讲解住院注意事项,每日行晨晚间护理,每周病房定时行消毒,预防医院交叉感染。术后病人自理评分多为中、重度依赖,嘱咐家属24小时留陪,护士加强巡视病房,呼叫器置于病人易拿取部位,协助患者做好生活照护。
3.3饮食护理
        骨折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慢等原因,容易引起便秘,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术后病人清醒后协助病员饮温凉开水,无呛咳后可增加饮水量,术后6小时后无不适症状可给予流质软食,注意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如骨头汤,蛋,鱼虾,豆制品,芝麻等含钙丰富的食物[2[3]。饮食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循序渐进,术后忌食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戒烟酒。
3.4安全护理
        骨折病人自理活动严重受限,患肢疼痛引起肢体乏力,住院期间需加强巡视,积极行防跌倒坠床知识宣教,术前禁止患者下床活动,协助病员床上大小便,持续使用床档保护;术后早期活动,可卧床活动,可在医生护士指导下家属协助在床旁活动,活动时需有助行器或拐杖辅助,同时需穿合脚的防滑鞋,裤脚勿过长,注意地面无积水、无潮湿;上午有医生护士查房、治疗等活动,病房吵杂,人员繁多,易发生冲撞,病员活动时间最好选择中午,或者下午下班时间,活动时注意安全,严格预防跌倒。
3.5疼痛护理
        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疼痛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可影响血压和心率,疼痛可降低食欲,延长卧床休息的需要,对疼痛的压力反应可削弱免疫系统,提高血糖水平,从而导致更高的感染率[4]。多模式镇痛的原理主要是联合不同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式针对疼痛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使不同药物的药效产生协同叠加作用,从而达到药物剂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术后康复[5]。我们对26例骨折病人均行多模式镇痛,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术前遵医嘱按时给予口服药止痛,按病人所需,行止痛针注射止痛,患肢肿胀者行红外线烤灯照射,超声波仪器消肿止痛;术后,除术前止痛方法外,还行自控镇痛泵持续止痛,定时静脉输注止痛药物,指导病员放松,深呼吸锻炼。病员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舒适度的提高有利于术后康复锻炼,使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3.6专科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3.6.1术前协助病员完善相关术前检查
        遵医嘱予皮试准备,发放干净病员服;行术前饮食准备: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放松,提高睡眠质量,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3.6.2术后
        患者去枕平卧6h,在两腿间放一厚枕,防肢体内收内旋,必要时穿“丁”字鞋,膝关节下垫一软垫 ,抬高患肢;观察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血氧情况;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必要时协助医生更换伤口敷料;麻醉药效代谢完后,嘱病员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保留尿管的患者行尿管护理,每班评估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及时拔除尿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3.6.3压疮的预防
        术前术后常规行Braden量表评估,每2小时协助病员轴线翻身或协助托起骶尾部或双手垫于臀部,使骶尾部暂时悬空;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汗湿的衣被及时更换;大小便后及时清洗皮肤,更换护理垫,减少尿液或粪便对皮肤的刺激;压疮高危者可贴压疮敷料减压。
3.6.4坠积性肺炎的预防
        协助病员定时翻身,翻身时予拍背,同时嘱病员咳嗽、咳痰;指导病员深呼吸锻炼,缩唇呼吸锻炼,增加肺活量;术后1日,病员可半坐卧位,坐起时不可交叉盘腿,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治疗。
3.6.5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1)基本预防: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嘱病员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每日适当饮水;静脉输液时,尽量不在下肢穿刺。
(2)物理预防:指导患者尽早被动或主动运动每日定时给予下肢按摩,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亦可穿着弹力袜。
(3)药物预防:术后遵医嘱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或口服利伐沙班,每日 1 次[6]。
3.7功能锻炼
(1)踝泵运动:病人躺或坐在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十秒,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s,然后放松,这样一组动作完成,每次练习5~10m,一天5~8次。
(2)股四头肌锻炼:将下肢肌肉伸展,收缩大腿肌肉,每次维持5~10s然后放松,逐渐增加活动度,直到略感疲劳为止。
(3)术后三天卧床屈膝运动:把足贴在床面,滑动屈膝,把后跟向臀部靠近,可反复做,但下肢不可内旋,每天3~4次,每次10下,注意不可过度屈髋,运动由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
3.8健康指导
(1)术后加强营养,定期换药,术后两周伤口愈合良好可拆线;
(2)全休三月,患肢三月内禁止负重,不正确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不良、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3)用药指导:遵医嘱用药,使用抗凝药期间观察皮下有无瘀斑瘀点,牙龈有无出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4)定期复查:术后1、2、3、6、9、12月门诊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决定功能锻炼方案、负重时间。
4.结果
  本组26例患者,住院时间 5~31 天,平均住院时间10.3天,术后未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关节活动恢复,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住院期间满意度95%。
5.结论
    骨科手术有视野差、难精准、不稳定三大难题,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经过精心的,个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患者的焦虑,紧张,担忧,烦躁的心理情绪得到有效缓解,疼痛不适感得到有效控制,护士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26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心理状态良好,生活质量有效提高,促进了患者早日满意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陈晨与邹思纹,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01): 第53-55页.
[2].    郭硕与郭征, 骨科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 武警医学, 2018. 29(10): 第987-990页.
[3].    李凤云, 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后的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28): 第301-302页.
[4].    严素敏等, 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齐鲁护理杂志, 2018. 24(24): 第15-18页.
[5].    陶晶等, 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农垦医学, 2017. 39(05): 第407-410页.
[6].    黄婷婷,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03): 第305-307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