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林
阳新县黄颡口镇凤凰小学 湖北省 435200
摘要: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会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轻松地接收到教师的语言信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诱发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本文从探究数学学习兴趣的定义出发,浅析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意义,概括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存在的问题,给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则,并在原则指导下分析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二、数学学习兴趣概述
(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定义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来的,自发地、积极地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由数学知识内容及其学习过程引出的直接兴趣,学生有了直接兴趣会对数学知识、数学内容、教师讲解等积极响应;另一方面是学生需要好的数学学习结果而引发的间接兴趣,学生会对数学成绩、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比较在意。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没有直接兴趣,学生根本就不会学习数学,没有间接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毅力,两者互相促进,互相结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条件。
(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意义
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生接受数学教育,是给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各种知识、技能的快速学习发展时期。这一个关键时期,小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兴趣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数学学习发展方向。数学是相对抽象、倚重逻辑的学科,如果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会对后面更高深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情境单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后,小学生会被其他事情所吸引,转而去关注其他事情。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它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依托。科学的、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大脑活动一直积极地响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实情况是,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比较简单,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上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即可,于是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单一,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偏低。
(二)课堂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智慧课堂的兴起带动了一批新颖教学方式的出现,如翻转课堂、双师课堂等。但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数学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是有着巨大好奇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呈现知识点的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下学习,对数学知识的渴求程度就会降低,调动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课堂教学语言平淡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风趣幽默的语言,教师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鼓励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大部分数学教师的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对于语言运用的技巧不如其他学科的教师,数学知识的讲述,教学情境的设立,课堂语言的使用都是平淡无奇的样子,无法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实施十年来,一直强调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这个过程里要做好引导工作,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里学习数学,提升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设问,彻底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利用数学思维思考解决问题。
(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兴起的学科,生活是数学课程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贴近生活,教学活动设计要贴近现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会让小学生细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渗透在生活中有很多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想法,学生自己不断地积累数学知识,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述加法,小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教师就要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我有两个玩具,我的朋友有一个玩具,我们一起玩的话有几个玩具可以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动手组合一下,从中体会到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到一起用加法计算。玩具、朋友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会让学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好加法带来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课堂小游戏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十分短暂,而且学生正是好动的年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适当地穿插与当堂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节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硬纸片裁剪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课堂上让学生伸手抓住一个纸片,说出形状后拿出来,看谁说得准确。说对的学生放回纸片并回到座位,说错的学生要展示纸片,指定其他同学来说出图形的名字。这样的小游戏,学生会很快把注意力收回到课堂上来,在参与小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掌握图形的认识。
(四)引入数学文化
数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材中也会有一些穿插介绍,但是内容并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赶时间也会匆匆带过,让学生课下去阅读。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重,尤其类似故事一样的数学历史。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拓展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小学数学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圆周率与祖冲之、测量和曹冲称象、鸡兔同笼与《孙子算经》等,这些故事的讲解和数学史的介绍,不仅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知道了数学公式、概念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效地补充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只有计算,它还有历史和文化。
总结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数学世界里,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快乐地学习,主动地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杜爱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264.
[2]武志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生物技术世界,2014(1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