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萍
陕西省韩城市实验中学,715400
摘要:初中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初中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大多仅停留于教材表面,学生对概念进行记忆就行,这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不仅枯燥,而且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深层内容,所以很难将概念熟烂于心,导致学生知道概念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概念知识去解答相应的问题,导致在解题时时常出错,从而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时,不能仅从教材本身对概念知识进行讲解,而是要立足于概念,挖掘其中与生活存在的联系,为学生展现出来这种关联,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概念的陌生,提高学生对概念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将概念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能够让学生感悟深层次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记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相应的概念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回归生活;联系;兴趣
一、初中数学概念引入生活教学的优势
总所周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地方,数学是人们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抽象的归纳和总结而来的。因此,数学本身就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生活抽象事物的描述。所以,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特有的魅力。另外,教师将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来,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感知生活,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些可以看出,数学教学引入生活实例开展是非常有优势的,也是十分容易实现的,并且采用合理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让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而且还高于生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概念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概念回归生活教学策略
1.剖析教学目标,实现概念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概念教学是以理论为本体,教师单纯的讲解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所脱节。这种教学的方式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如何运用概念知识于实际问题中,使得学生觉得数学概念的学习就是记大量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因此,教师要准确剖析教学目标,从日常课堂中、生活中寻找有利于概念授课的数学问题,然后将生活与概念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对紧扣生活的数学问题进行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运用,让学生生活到处都有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时,教师为学生讲解全等三角性的判定概念时,可以为学生讲解“帽子定河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第一个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证明者—泰勒斯,他通过某人站在岸边,将帽子戴的只能看到帽檐,从而确定了对岸的一点,然后得出该人和对岸一点的距离就是河的宽度。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能够启发学生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数学概念都是通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而形成的。这样实现了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帮学生构建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践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深层含义,促进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记忆。
2.创新教法,引入生活元素促进概念理解
教师只要用心观察,不能发现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很多生活中的元素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知识。因此,教师不能还让自身的教学模式还在原地踏步,而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教法,让数学概念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展开教学,否则还是无法达到引入生活教学的作用,只有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知识,学生才能感受到概念知识的亲切感,才能有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挖掘其中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中随机事件概率时,教师可以通过抛硬币,让学生感知随机事件的发生,也可以运用学生所熟知的一些成语如:“百发百中、大海捞针”等,来解释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对成语的认知来了解数学概念的意识。再例如,讲解“平方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平方根符号的来源,笛卡尔最开始是用“√”来表示根号的,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平方根的概念知识时,学生就会更加专注于教师的授课,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了教师为学生引进生活元素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为同学讲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要有意识的挖掘和探究,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行东.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1(93).
[2]顾培培.由生活到学术—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3(12).
[3]沈艳.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