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1期   作者:黎秋萍
[导读]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内涵丰富、形式各异的优秀传统文化
        黎秋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白石水镇南明小学 535323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内涵丰富、形式各异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能够长久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本,被华夏儿女世代流传,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言行举止、人格品质与思维方式。而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培养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能够丰富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小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与审美水平,促进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引入传统文化 价值与策略
引言
        学习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对传统文化获得深刻的见解,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创新观念,设计多样化的引入方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乐趣,实现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高效进行。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可以出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身影相信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如果教师将其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运用和展示,在无形之中会树立自己的自信,面对陌生知识会保持探索的欲望,以及进取的决心。传统文化价值中的普世观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对学生的品质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仁孝思想、忠恕思想、礼仪内容都会对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价值。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传统文化就兼具了这样的功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对于自己所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不由自主地思索,并且将这些知识积极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广价值,让身边的更多人去关注传统文化,去热爱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如果学生掌握了部分传统文化,那么会对其形成潜意识的影响,伴随其一生,为其个人的成长发挥相应的影响,学生会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经常诵读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
        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可以促使小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传统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形式美与节奏美。以小学语文《咏鹅》的诵读为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充分想象一只美丽的白鹅用红红的脚撑,拨动碧绿的水面,悠然游来游去,一圈圈涟漪均匀散开的美好画面。再以《静夜思》的诵读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促使学生用冷清的语调重点读好静、床、霜以及思等字,在反复的诵读中促使小学生逐步体悟该诗的意境美。

同时配合相应的《思乡曲》音乐,通过和乐唱诗的方式,感染熏陶与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国之情。
        (二)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汉字教学既是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自古以来,能说会写都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解读汉字形、义、音等结构特征,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对汉字加深记忆和深度解读,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古代先民创造汉字的独特智慧和文化信仰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挑选诸如“日”“月”“羊”“火”等具有明显造字意图的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表意性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结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讲解汉字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社”由“礻”和“土”组成,“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所以,“社”的意思便是“礻”——“祭祀”和“土”——“土地神”综合而成的意思,即神灵守护着土地。基于此,中国古人所称的社稷,字面上看是土神和谷神,本意是指土地之神。对于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而言,社稷是最重要、最原始的崇拜物。为祈求国运兴盛、五谷丰登,古代统治者每年都要到一个特定的地方祭拜社稷。后来社稷一词就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样既能够通过汉字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通过传统节日与传统俗习惯,融合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描些民间工艺、反映传统节日,展现传统习俗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作用。比如在小学阶段的一些古诗词中,都有对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描述。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中描写的节日习俗,而向小学生展示中华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小学语文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均能折射出古人贴春联、登高等的传统习俗。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以这些诗词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观念与爱国情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0):19-20.
[2]王敏.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中华少年,2020(14):35+37.
[3]姚永峰.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学周刊,2020(03):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