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 350800
【摘要】经典诵读是我们学校长期坚持的一个课题研究。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有的放矢、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将其融入常态的语文教学,会给孩子学习语文带来长远的、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经典诵读 朗诵 方法 语文教学 回归 课堂教学
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古诗词和小古文的篇幅,就可以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刻体会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诵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在古典悠悠的芬芳中重温那渗透着中国文化元素的美丽,可以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我们的心里。面对古代圣贤思想,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如何有机、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来传承文化精髓,拓宽语文学习,丰厚文化素养?
一、听“声色并茂的朗诵”,搭建接轨的桥梁
利用本班的学生资源,分享别人的成功,感动自己,树立榜样。教学伊始,欣赏班长朗诵获奖的《雷电颂》,并提问:听完了这段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自肺腑,说出自己对班长诵读能力的佩服,也说出了经典诵读给听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古典悠悠的芬芳中那渗透着中国文化元素的美丽,更是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心坎里的韵律。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创设出一种古典的诗情画意,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唤起心理上的共鸣。学生轻松地走进课堂,如同一副兴奋剂,使他们兴趣盎然。这一情境的设计,学生的畅所欲言,让他们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情趣。学习有了兴趣,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欣赏。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提高,听读的需求增多,听读的渠道也丰富多彩起来,专门训练过的朗读者,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诵读作品是否受听众的喜欢,多少人听读过,传扬过,是评价这个作品是否优质的最直接的依据。心理医生也会为一些特殊的患者开出特殊的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听读的调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尊的。
二、引《诗中的“秋”》,叩开诵读的大门
教学中,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教材为依托,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平台,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积极地参与搜集、筛选学习资源,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研究主题,巧妙地建立起学习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使“资源开发”和“主题研究”形成了有趣的融合,增强了学生想学、要学的积极性。
诗歌,不仅要把它读通,还要把诗句读懂。在《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中,阅读课文《诗中的“秋”》,先弄清作者回忆小时候在什么季节读诗?而后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最后,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的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地深化归纳出四点方法:
1.联系生活读诗句,想画面。
2.想象意境读诗句,明诗意。
3.比较着读诗句,辨诗境。
4.了解诗人读诗句,悟情感。
教材内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学习古诗的平台,教师创设浓厚的学习古诗的氛围,轻松有趣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只有授之以渔,学生学才有所依。
三、习“经典诵读教本”,对接文本的真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受,综合感受。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让学生不需要去寻求精确的诠释,只需不求甚解即可可,更不需要过多地推敲字词意思,而应当更多地让孩子熟读成诵,并从中去获得心领神会。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而重感悟,主张在积累中体悟做人和为文的道理。陶渊明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并且已经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古诗。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当然,读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践一课一得用,用刚刚学到的读诗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天净沙.秋思》。
1. 联系生活读诗句,想画面。你先联系生活读一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学生运用联想生活读诗句的方法,一下子就记住了诗句的内容。
2.想象意境读诗句,明诗意。大文豪苏轼曾感慨地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乃一家。”你认为诗中给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学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说的是几幅画面,都在脑中展现出作者给予的诗中意境,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
3.了解诗人读诗句,悟情感。(教师补充诗人的不平遭遇材料,体会悲惨。)前些天,我听一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方法,而是赋予学生情感。情感是深刻发掘教材的教学资源。学生读着读着,秋意就渗出来、透出来、感觉出来了,这全篇曲子悲凉、哀伤、伤感就读出来了。
4..比较着读诗句,辨诗境。诗中的不同句子比较着读,读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目的;同题材的是也可以比较着读。
(1)比较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你读出什么?
(2)比较读《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读出这两首元曲有什么异同?
做一个诗意的老师,教给学生诵读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拓展经典诵
读,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一节课、一首诗,只是给学生开启一扇门,从而打开知识库,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拓“精妙的诗篇”,回归语文的原点。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我们要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以课文为基点,从主题、作者、类别等方面结合教材补充经典,进行拓展,与教材整合。我们的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以此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诵诗阁”的平台,让学生走进它去诵读熟悉的、经典的秋的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课堂教学以播放已学过的《山居秋暝》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在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中去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学生的经典诵读也自然而然地回归于语文学习。
总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层层深入的学习,要让古诗诵读与回归课堂教学,与之相互融会贯通,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从而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1]林世凤,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8). [2]朱晓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课外语文,2015(16).[3]王晓泳,在小学语文教学育中植入“经典诵读”[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21).
[4]聂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5]吁婷,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江西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