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陈云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抽调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4例老年患者,均分A/B两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探究其中风险因素。结果:B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常规护理的风险事件较多,通过观察得知,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士专业能力低,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差,医院安全机制相对薄弱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理应大力推广综合护理模式,切实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几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输液;风险因素;护理对策
引言:众所周知,静脉输液是当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医疗科研水准的不断提升,静脉输液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静脉留置针等等。老年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呈现退行性变化,为了能够有效治疗各类老年疾病,静脉输液成为不二之选,在不伤及患者本身脏器的同时有效抑制病情发展,缓解患者的病痛折磨,将药物在短时间内快速输送至机体各处,以此实现灭杀致病菌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人员在为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很有可能会由于穿刺不当或者患者自身因素等造成医疗风险或者护理风险,继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0.12±0.88)岁;病程1.5-6年,平均病程(3.05±0.55)年。B组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1.22±0.78)岁;病程3.5-6年,平均病程(4.91±0.0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并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输液前,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对输液治疗的具体要求与期望,全面把控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于落实更科学的心理疏导护理;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详尽介绍静脉穿刺的必要性以及静脉输液治疗的实际目的,从而增强患者在静脉输液期间的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输液前护士需保持手卫生条件,避免发生穿刺点感染等,保障患者的相对安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微表情,并时常询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输液速度。输液后,应快速拔除穿刺针,避免患者遭受多余的痛苦,并反复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身体不适等不良反应,如果患者为药敏试验者,医护人员应给予重点监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以X2作为计量资料的校验单位,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表1所示,B组患者中有35例为满意层级,其护理满意度为94.59%,A组患者中有32例满意层级,其护理满意度为86.4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11%,A组患者中有7例发生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8.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的风险因素
3.1.1 护理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在为老年患者实施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那么极有可能会由于穿刺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威胁着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的穿刺疼痛,引起患者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从而降低了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配合度。具体而言,当前很多年轻护士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故而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也无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无法得知患者对静脉输液及穿刺的具体要求。其次,部分护士在静脉穿刺与输液前,忽略了对患者一般资料的了解,例如年龄、病程以及病情近况等,从而导致静脉输液缺乏合理性与时效性,部分用药失误的情况下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1.2 患者自身因素
多数患者由于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因此造成自身时刻受到风险因素的威胁。从实际的临床护理可以看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故而将自身安全置于尴尬的处境,随时都有陷入危险的可能。另一方面,不论是临床诊断、治疗或是预后护理,均需患者的配合,而患者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导致整体依从性不高,在实施预后护理时也无法体现出护理方案的实际效用,导致老年患者的医疗风险发生率持续增高,即便是医院具备优质风险防控措施,且医护人员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也不如患者通过主观意识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3.1.3 医院体制因素
众所周知,除了护理人员原因以及患者自身原因之外,医院整体的风险防控体制也是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多数医院均具备相对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防控措施,主要作用就是预防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护理的过程中发生医疗风险或者是护理风险,但是部分医院在实际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出防控措施的积极效用,无法有效防控风险事件。从根本上讲,想要切实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首先应认真剖析临床现存风险因素,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1]。
3.2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
3.2.1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针对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能力的问题,医院管理层可组织各科室基层护理人员定期开展风险防控培训大会或专家座谈会等教育活动,以此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巩固其基本的职业素养。在落实开展风险防控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医院务必充分重视培训活动的专业程度,聘请社会专家及人才,为院内医院人员普及风险防控知识,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以及风险因素剖析能力,深入了解各病房的基本概况,提前预判风险事件的发生与走向,实现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的有效管理及质量提升。
3.2.2 培养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针对患者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各科室主任应首先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并让工作人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患者树立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其次,与基层护理人员一样,对于患者也可定期组织开展集体教育活动,以自我防护为会议核心,让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家属、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相互研讨对风险事件的有效防控以及对风险因素的深入剖析,从而实现临床护理“零风险”等目标。
3.2.3 完善医院整体的安全体制
针对医院安全防控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医院管理者以及股东应积极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并借鉴其风险防控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并适用于本身的安全防控体制,或在原有安全防控体制的基础上实施创新与升级等工作。安全防控体系必须保障自身的合理性与时效性,风险因素是不固定的,需要医护人员通过随时观察以及预判来完成发现与剖析等整个过程,而安全防控体制可以此为前提,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压力,放松大家时刻紧绷的心理,同时提高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有效率[2]。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原因、护士原因以及医院体制原因三种类型,其中患者与护士原因均为主观因素,而医院体制原因表现为客观因素,从而发现风险事件呈现多样性,因此需要积极防控,认真剖析现存风险因素以及隐藏风险因素,达到提高治疗效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等目的。
参考文献:
[1]顾丽琴. 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2):153-155.
[2]钱新洪,楼晓霞,吕琳. 青黄散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前列地尔注射液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