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史丽丽
[导读] 分析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史丽丽
        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 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内科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持续质量改进对医护人员的影响。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84.4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医护人员的各项能力评分,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令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增强,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心内科;临床护理
引言:随着我国心内科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使该科室的整体治疗水平,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而临床护理作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内科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实验详细分析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心内科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信息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内科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3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51.3±1.7)岁。在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3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2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为(51.2±1.9)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入院管理
        在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帮助患者了解医院情况及科室人员。从而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为后续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利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展开全方位的检查记录工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参考,使临床治疗工作更具针对性,促进患者身体状况的尽快改善[1]。
1.2.2 针对性护理
        对于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加强护理力度,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令临床治疗安全性显著提升。并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全部告知给前来接替的护理人员,避免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2]。部分患者由于自身年龄较大,对疾病认知程度不足,极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使临床治疗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更加耐心细致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病症情况,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3]。
1.2.3 心理疏导
        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每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测与记录,确保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并采用定时清洁消毒的方法,保障病房内的环境洁净,使患者拥有舒适的心情,令细菌感染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同时通过查房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询问患者治疗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内心的顾虑与疑问[4]。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从而达到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令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改善。
1.2.4 不断加强学习
        由于心内科护理难度较高,所以该科室的医护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满足心内科患者的护理需求,保障心内科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医护人员在增强自身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还应加强临床练习频次,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护理满意度作为指标进行评价。此外,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医护人员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s)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2可以发现,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各项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心内科中的应用,通过加强入院管理、针对性护理和心理疏导等措施,不仅能够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的提升,令临床治疗工作顺利开展。还可以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评价,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而且,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也能够令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储备得到大幅度的增强,使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促进心内科患者的及早康复。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44%。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评分(93.47±3.74)分、沟通能力评分(92.87±5.02)分和知识储备评分(95.27±4.7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相关数据(71.33±3.93)分、(85.61±4.96)分和(83.25±5.44)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医院心内科临床工作中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拉近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使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令心内科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英.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20:2-3.
[2]李芳芳,黄文峰.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与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20:633-634.
[3]吴群英.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消化内科护理管理的效果[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267-268.
[4]颜琪,沈洪英,蒋凌艳.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神经外科防误吸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8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