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
南通市中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来医院的8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干预后评价睡眠质量、护理效果、疼痛程度。结果睡眠质量: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研究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作用重大,既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又能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关键词:疼痛护理模式;常规护理;创伤骨科;睡眠质量;疼痛程度;护理效果
引言
骨科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科室,此科室的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且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目前,骨科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但在围术期内易出现不同的不适感,如:疼痛、睡眠质量下降、不良情绪等,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如不给予骨科术后疼痛患者有效的护理及疼痛控制措施,会影响康复效果。因此,骨科术后疼痛患者开展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来我院的86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1月,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纳入标准:(1)参选患者基本资料齐全;(2)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较高;(3)参选患者均符合创伤骨科的临床指征。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病变;(3)患者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存在严重障碍;(4)患有严重精神疾病;(5)患者及家属配合度较低。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分布:25~60岁,平均(42.50±18.09)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26~61岁,平均(43.50±18.07)岁。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将上述资料比对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行骨科常规护理,讲解注意事项,进行饮食、用药指导。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介绍医院环境及住院治疗注意事项,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2)心理护理。由于创伤性骨折时会出现较为剧烈疼痛感,使患者各项活动受到限制,加之患者对手术中的风险与术后恢复情况出现担忧,时常会出现焦虑与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与生理需求,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3)健康宣教。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其中主要包含手册宣教与口头宣教,也可利用视频宣教等方式,同时为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与手术操作方式以及术后注意等,对于患者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介绍成功治疗案例,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4)日常生活护理。在整个围术期。针对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康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有效的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并做好清洁等工作。(5)疼痛护理。注意抬高患肢,促进患肢血液回流。(6)术后康复训练。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早的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及功能的锻炼。
1.3疗效判定标准
1)比较疼痛评分、睡眠质量、术后睡眠指标、护理满意度;2)疼痛评分:用VAS量表评价,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即针对术前、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疼痛感进行评价;3)睡眠质量:用PSQI量表评价,针对入睡时间、睡眠质量、日间状态、睡眠总时间、催眠药物使用、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等进行评分,总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即针对术后1d、术后3d、术后5d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4)术后睡眠指标: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时间;5)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评价,包括护理态度、病房管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技能等5项内容,每项2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2结果
2.1患者睡眠质量对比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疼痛程度对比干预后,研究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疼痛严重为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症状,是影响患者舒适度、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急诊创伤骨科的常规干预方法以止血、清创、固定、复位等为主。上述干预方法的实施,虽可促进骨折愈合,但难以减轻疼痛。受疼痛影响,患者极易发生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对病情的康复造成阻碍。近些年来,随着交通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医疗卫生改革的进展,医院对护理人性化水平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为减轻患者的疼痛,体现人性化护理理念,本院以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作为样本,将疼痛护理应用到了护理干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院所实施的强化疼痛护理模式,内容以环境干预、心理护理、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为主。各项干预措施中,为患者提供安静、清洁、温暖的住院环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适度,有助于减轻疼痛。针对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者,通过鼓励、安慰等方式给予心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同样可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临床研究发现,轻柔、舒缓的音乐,有助于缓解疼痛。因此,将音乐疗法应用到患者的强化疼痛护理中,同样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将玫瑰、柑橘精油置于患者枕侧,可舒缓身心,减轻患者的痛苦。急诊创伤骨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反复搬运,且需对创伤部位进行包扎止血。上述护理操作,容易加重患者的疼痛。护理期间,嘱护理人员轻柔操作,可使疼痛得以减轻。部分患者健康知识匮乏,疼痛产生时,难以通过自我干预缓解疼痛。针对采取多种措施护理仍难以缓解疼痛者,给予镇痛类药物镇痛,效果较好。为评估各项强化疼痛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本院于护理后,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干预效果及满意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强化疼痛护理后,患者护理中、护理后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P<0.05)。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具有显著的护理价值,既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又能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应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玉清.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创伤骨科优质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7,21(4):769-771.
[2]李春霞,李翔宇.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在股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4):1724-1726.
[3]何荣,张慧萍,刘晓轩,等.疼痛干预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1073-1074.
[4]柳倩.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使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10):1213-1214.
[5]陈小华,隆晓涛,熊浩岚,等.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效果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8,34(9):83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