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谷海俊
[导读] 初中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时候,

         谷海俊
         山西省洪洞县第二中学校   041600
         摘要:初中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实施,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融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同样也是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富含人生哲学,对于初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课上,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诗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转变以往应试教育观念。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能让深奥难解的诗词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营造良好文化传承氛围。另外,面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将有所提高,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好的丰富。基于此,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2.1巧设情境,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针对初中学生对于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偏低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教学情境无疑是不错的教学途径。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学生难以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兴趣。而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对古诗词内容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彰显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像、音乐、视频等来增强情境的真实感。
2.2表达凝练、含蓄
         含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意。我国的古诗词表达多为七字或五字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诗词中对字词的研究和推敲可以延伸到现代,并为现代人所用,这种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现代文化的传播,以崇尚简约、凝练的字符来表达文意,反对繁琐、不准确的词义表达。文学大家王国维提出过诗歌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物境说的是意象,即诗人创作时借助的景象;情境即诗人借助物境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是情境与物境相融合形成的,是诗人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读者鉴赏诗歌时感受到的一种艺术美感。古典诗歌通过营造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无非是从意象入手,反复揣摩意境,品味作者的情感。
2.3诗词大会,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教师要打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理念,注重通过语文学科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仪式感中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诗词大会活动中,不仅可以设置各式题目让学生展示丰富的古诗词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素养,还可以穿插各种中国风歌曲、舞蹈、诗歌朗诵的串场表演,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视听符号能给大会奠定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基调,能恰到好处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型的活动会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他们在准备比赛及表演的过程中主动去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4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传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古诗词诵读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比较忽视。实际上,古诗词的美不仅体现在意境中,同时也体现在语言、节奏和韵律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唱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美感,从而拉近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并告知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需要读出轻重、读清停顿、读准语调、读懂情感。而学生要想诵读好诗词,首先就必须对诗词的诗意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5借助视频影像,融入诗词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诗词这种简单精练的创作风格,常常运用这种方式抒发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因此,从传承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多数古诗词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且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当中描写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亲密接触。
2.6感悟诗词情感,体验精神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于民族文化中,古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民族精神,对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语文教学应积极发挥育人功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情感,让学生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
2.7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第一,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在深度剖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想要为学生全面地讲解古诗词的前提就是自己的文学功底要扎实,利用自身的文学素养来熏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教师自己本身要真正地热爱古诗词。教师首先要热爱古诗词,对古诗词学而不厌,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古诗词中的教学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研读,从而对学生展开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2.8注重拓展延伸,培养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文化自觉,仅仅运用教材内容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拓展延伸,通过资源整合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诗词,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文化自觉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将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以及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国莲.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8(2):175.
[2]李晓旭.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5):315.
[3]王明昌.“文化传承与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