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道娟 杨依蔚(通讯作者)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51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居家脑梗照护者能力提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患者及其一对一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对。对照组给予照护者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半年。比较两组照护者护理干预前、后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照护者在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援能力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照护者干预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居家照护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照护者;护理干预;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坏死。脑梗死患者病程长、愈后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除了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还主要依赖护理和居家照护。照护能力指的是包括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在内的照护者为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服务的能力。良好的照护能力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减轻一部分临床护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但大多数照护者总体照护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居家脑梗照护者能力提升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脑梗患者及其一对一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对。对照组患者中:男73例,女55例;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1.83±8.4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71例,女57例;年龄67-78岁,平均年龄(72.16±5.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照护者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7.73±6.3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 高中及以上87例。观察组照护者中:男33例,女95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7.53±6.4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3例,高中及以上85例。两组居家照护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年龄>65岁;(3)身边至少有1位照护者,并能够尽到照护义务;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损害;(2)合并恶性肿瘤;(2)意识不清、痴呆或合并精神疾病;(3)脑梗死急性期或再次复发者。照护者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研究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照护者排除标准:临时招募的护工、保姆等照护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照护者常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康复指导等,连续干预半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计划、准备阶段 (1)成立小组:由8名经验丰富的社区护士成立护理干预小组,并统一安排其负责的指导和护理对象,请本市脑卒中康复方面的医疗和护理专家对社区护士进行集中培训。(2)评估、讨论和制定方案 了解脑梗患者的年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照护需求等一般资料,评估照护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和需求,评估现有的照护能力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脑梗患者及照护者共同拟定居家照护方案。2、实施阶段 (1)组织培训:根据照护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进行一对一培训。(2)建立档案:护士为脑梗患者及照护者分别建立健康和照护档案,每周记录1次。(3)实施内容和方法:前3个月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护理干预,按照8人一组,将所有照护者分为8组,每名护士各负责1组。根据照护方案以面对面讲解、亲身示范、发放脑梗患者居家照护手册、PPT播放、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脑梗患者照护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每周干预1次,指导结束后进行经验交流的分享,期间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线上能够及时沟通交流。后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检查照护方案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自第1个月起,家庭访视每周1次;自第2个月起,电话随访每周1次,家庭访视每半个月1次;最后一个月,电话随访每2周1次,家庭访视每月1次。
1.3评价指标
(1)采用中文版老年患者家庭照护能力量表(FCCSE)[3]调查两组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该量表分为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援能力3个维度、10个条目。总分10-50分,得分越高表示照护能力越强。(2)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4]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包含吃、喝、洗漱、如厕、移动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照护者照护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照护者在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援能力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由于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引起失语、偏瘫、行动不便、认知功能改变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将直接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5],同时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参差不齐,多数照护者缺乏脑梗死相关知识和照护技能,因此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照护者在家庭照护认知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支援能力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护理干预相比传统健康教育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本研究通过建立护理干预小组、与老年患者及照护者共同拟定居家照护方案,使得护理方案更具有个体化和针对性;研究采用一对一培训、面对面讲解、亲身示范的方法,并借助PPT、微信平台等工具,使得照护者能够得到持续和专业的脑梗死居家护理指导[7],从而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照护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照护者干预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脑梗死患者照护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间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照护者通过居家照护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从而掌握了脑梗死患者居家康复训练的方法,并能够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实施,在照护能力提升的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社区护士通过定期随访的形式,能够及时查看方案落实情况,加强了对照护者工作的监督[8]。此外,社区护士还能在随访过程中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利于照护者改进工作和服务。同时本研究通过成立护理干预小组,邀请本市脑卒中康复方面的医疗和护理专家对社区护士进行集中培训,保证了社区护士的总体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居家照护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汪苗,徐红,周海晏,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照顾者睡眠质量、照顾负担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2017,32(9):56-5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3]靳修,芦鸿雁,禹晓琴.中文版老年患者家庭照护能力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84-87.
[4]袁海新,陈文华.ICF指导下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2):151-154.
[5]朱榕,张莉,李娟,等.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照护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1):90-93.
[6]张曦,杜雪,陈彩艳,等.食管癌手术病人主要照护者照护能力及照护需求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8,16(13):1552-1555.
[7]覃春丽.15例脑梗塞失语患者院外延续护理的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5):135-136,138.
[8]田湉,鞠晶昀,高洁.照顾者全程康复指导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功能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8(6):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