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巧云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针对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随机选取56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分为对比组(n=28)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n=28)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缓解患者因病情、手术等原因引起的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应用性。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全程无缝隙护理;
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室护理非常重要,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能会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复和心理康复[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随机选取56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计算机单双数选号法将其分为对比组(n=28)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n=28)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其中,对比组患者平均年龄(40.34±2.34)岁,男患者17例,女患者11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0.56±2.45)岁,男患者16例,女患者12例。排除标准:排除不配合、重症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对该组患者进行医院的常规护理法。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先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的手术前准备,并告知患者相关的手术流程,提高患者配合度。
1.2.2 观察组
对该组患者采取全程无缝隙护理。其中,具体内容如下:
(1)入院护理:患者在送医就诊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入院指导,协助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进行详细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史认真填写入院日志,观察患者术前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指标。
(2)术前护理:患者在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通常,手术室护士在术前一日下午对择期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流程和手术原理,提高患者对手术流程的认识,缓解患者因即将开始的手术而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并解答患者内心疑惑。通过播放视频、发放资料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自身的患病情况和手术事项,提高患者手术依从性。同时,以书面宣传材料和口头告知及其他多形式向患者做好术前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以保证手术可顺利开展。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3)手术室管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室进行全面管理,开启层流,调节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5℃,湿度控制在50%-60%。通过区域划分管理法对手术室的医疗器械等进行严格管理,并严格按照无菌物品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同时将使用过和未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划分,分区放置。同时做好手术的消毒管理工作,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减少走动频率,并设立隔离屏障。
(4)手术室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在等候区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第一次身份核对,手术部位核对,手术方式核对,带入术中用药核对,对各项术前准备做好检查,确认其已经完成,从而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便于手术顺利开展,提高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以及对自身受关注及关心这一情况的确认及认可。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进行3方核查之后方可实施麻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保持肢体与金属无接触,同时在患者容易受到压迫的位置,例如骶尾部等位置放置体位垫,尽可能避免因手术时间长受压部位皮肤得不到及时缓解而导致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受损。同时,为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护理人员需要全程监护患者,并对清醒患者进行语言激励,调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心态。另外,护理人员需要配合麻醉医生严格监测并且密切观察患者手术时的各项生命指标,并做好输血、抢救准备,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患者在手术时发生意外事故。
(5)术后护理:在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复苏护理,避免患者在术后应麻醉药效未过,而出现气道梗阻等意外事件发生,如患者在术后出现休克等情况,需要快速联系主治医生,并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 50≥轻度焦虑、抑郁≥ 59分、60≥中度焦虑、抑郁≥69分、重度焦虑、抑郁≥70分。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情绪不安、恶心、发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组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为(61.92±2.34)分,护理后SAS评分为(40.20±1.93)分,对比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为(61.34±3.09)分,护理后SAS评分为(44.34±2.12)分,t=10.032,p=0.001;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DS评分为(60.34±2.34)分,护理后SDS评分为(40.11±1.34)分,对比组患者护理前SDS评分为(61.34±2.04)分,护理后SDS评分为(46.56±1.54)分t=10.676,p=0.001。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2/28),3.57%(1/28)情绪不安、0.00%(0/28)恶心、3.57%(1/28)发热;对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7/28),7.14%(2/28)情绪不安、7.14%(2/28)恶心、10.71%(3/28)发热,x2=10.494、P =0.001。
3 讨论
全程无缝隙护理是目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护理方法,该护理方法主要是对患者采取全面的、科学的护理模式,使患者从多角度、多维度得到有效护理。
在全程无缝隙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使患者能够快速适应医院环境,通过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心理进行干预,能够使患者在手术前得到针对性的专项护理,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手术室护理管理等方法,能够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提高患者的手术效率,降低患者的感染情况,在术后通过麻醉护理等方式,能够避免患者在术后恢复期出现风险事件,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充分证实了该护理模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降低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因此,该护理方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申艳.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6):14.
[2]崔艳娇,吴志粉,宋辉.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2020,9(0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