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金怡兰
[导读]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

        金怡兰
        浙江省 兰溪市人民医院 321100
        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组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护理质量。结果?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避免并发症风险,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效果
引言
        近年来,脑卒中发生率在逐年提升,该病症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脑卒中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脑部血管出现突发性缺血或出血,进而会损害患者的神经系统,风险性极高。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之过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也有多数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饮酒、抽烟、熬夜等,均会加重脑血管负担,以至于脑部血管内会出现较强的炎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形成粥样硬化,并发展为血栓,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得患者的风隐患极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8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47~77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对脑卒中护理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中要熟悉护理岗位职责、工作开展流程、心理护理资料、健康教育宣讲资料、交接班制度、康复训练方法等均加以完善,集中管理,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2)患者单元式护理:①阶段性护理:根据患者疾病时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协同医师实施康复训练。对卧床患者,协助定时调整体位,指导展开被动训练;坐位患者引导展开有效坐位维持、被动运动强度加大等锻炼,离床期指导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②认知干预:护士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康复运动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报纸、放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疗法减轻患者痛苦,正确面对疾病形成正确的康复认知。③定期开展患者交流会:为患者、家属讲解疾病急性期、恢复期知识,如主被动语言训练、吞咽训练和营养支持等,在座谈会中为患者留下提问、交流的时间,通过病友互相鼓励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3)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的宣传以及对患者进行恢复训练方法的传授;注意患者的肢体体位情况,患者卧床状态时应该让上肢处于轻外展状态,肘部微曲,肩胛、前臂以及手通过枕头支托,患者掌心向上,前臂保持旋后位,在卧位时需要注意谨防胛骨后撤,需要防止下肢外旋以及出现盆骨后坠。变换体位,防止患者出现关节挛所以及褥疮;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2次/d,20~30min/次,患者进行被动活动训练时需要注意不引起患者关节的疼痛,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感刺激、Bobath疗法以及起立床训练;对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包括床面坐位平衡以及立位平衡训练等)、步行训练(包括减重步行训练以及独立步行训练等)以及作业训练(包括磨砂板以及简单的工具训练和ADL训练)。
        1.3观察指标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组间NIHSS评分对比,组间护理质量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感染: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x2=0.731,P=0.393。压疮:观察组0例,对照组3例,x2=3.139,P=0.076。下肢静脉血栓:观组1例,对照组4例,x2=1.943,P=0.16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8.82%,对照组32.35%,x2=5.757,P=0.01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间NIHSS评分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NIHSS评分进行对比,干预前:观察组17.34±1.49,对照组17.95±1.57,t=1.643,P=0.105。干预后:观察组13.59±1.75,对照组16.52±1.35,t=7.730,P=0.001。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组间护理质量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沟通技巧:观察组89.15±1.51,对照组84.97±1.35,t=12.033,P=0.001。护理技能:观察组90.25±1.86,对照组87.35±1.48,t=7.114,P=0.001。基础知识:观察组89.35±1.45,对照组86.47±1.96,t=6.888,P=0.001。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卒中在众多脑血管疾病中比较有代表性,风险性极高,若未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脑卒中在临床上又被称为“中风”,是因脑部血管血液长期流通不畅而导致。常情况下,该病症的发展时间较长,会因不良的生活方式、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因素而引起,使得患者会伴随有明显的头痛、头晕、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极为严重,甚至会导致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情况来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45min内就医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率,并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是接收急性脑卒中的主要科室,尤其是在窗口期内,能够通过院前急救的方式快速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要知道,患者在出现突发性急性脑卒中后,因脑部血管出血、缺血的影响,脑部神经组织会呈缺氧状态,神经元细胞会逐渐因缺氧而坏死,但未及时在窗口期内进行针对性的急诊抢救,患者在术后将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感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因此必须要与时间赛跑,尽可能的节约每一秒钟,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抢救成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脑卒中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服务,对于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减少,特别是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对患者身心康复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康福娟.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0):1-2.
[2]郑春梅.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236+247.
[3]翟晓燕,校爱芳.急诊脑卒中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及应用价值评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7):173-175.
[4]于艳芳.预见性护理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04):276.
[5]杨聪俊.急诊科抢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5(A5):273+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