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何容 冉妙惠*
[导读] 本研究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实际价值进行了探究分析。
        何容 冉妙惠*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潼南区 402660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实际价值进行了探究分析。方法:以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患者行个性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所涉指标包括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急救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及急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这是由于该病发病十分急骤,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通过院前急救措施对患者实施救护,对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性是十分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往往会出现急性或持续性缺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于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实施个性化护理已成为当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的护理模式[1]。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实际效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对象120例,皆为我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54~85岁,平均(71.5±8.6)岁。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2~83岁,平均(72.4±8.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出诊: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出诊护理人员即刻于院前集结待命,准备出诊;(2)现场急救:护理人员抵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查,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病情后实施急救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抗凝、镇痛等。吸氧浓度控制在45%,流量约5L/min即可,确保能够满足患者身体的需求。通过吸氧,以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的状态趋于稳定,继而建立静脉通路,应对患者心肌缺氧缺血及梗死等症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必要时可肌注吗啡等药物以镇痛。采用硝酸甘油以扩张患者血管,减轻患者血管负荷,同时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控制患者的病情。
        研究组实施个性化护理模式,(1)出诊护理:出诊护理需做到及时、高效,加强医护人员以及急救室接待人员之间的配合协作,优化出诊流程,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急救站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刻通知护理人员于第一时间出诊。救护车出诊后,护理人员需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并详细询问患者状况,结合当前条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急救工作,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急救护理:护理人员抵达现场后,即刻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维护急救现场的秩序,严禁患者移动。待完成穿刺后,给予药物治疗,并在此过程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如发生任何意外,需给予应急处理。(3)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骤,同时痛感强烈,往往容易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使患者病情加剧,对急救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以抚慰、鼓励患者为主,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时刻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及时的沟通来获取患者的信任,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4)转运护理:待现场急救结束后,确认患者状况稳定,并在此过程之中对患者进行转运护理。在救护车上将患者做好固定,并通知医院做好接收工作。转运途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并发症进行应对处理,如患者意识清晰,则应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患者进行安抚,使患者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急救护理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指标比较   
        研究组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的心血管疾病,突出临床表现为强烈持续的胸部疼痛,即便是通过休息以及硝酸酯类药物也无法得以缓解,若未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3]。因此,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施救的过程中,务必加强对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以节省时间以及改善患者预后为主。在传统急诊护理模式下,更加强调护理效率,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均为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护理时间[4]。传统急诊护理虽然能在急诊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个性化护理能改善传统急诊护理的不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其护理要点在于找出水肿位置,观察并处理患者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以此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因病情重而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研究组对象在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数据比较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之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急救效果,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素平,周玲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85,88.
[2]张子龙.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8,5(42):158-159.
[3]林欢,郑丽琴,陈美云.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
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27):75-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