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莉
上海市浦东新区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 20012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放疗早期对自身免疫功能有哪些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共25例,在患者放疗前1周、放疗后1周,分别对患者血液中的CD8+T、B、CD4+T等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各指标数值的变化情况。另外,在表达谱芯片检测方法的应用下,将放疗前后血液标本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之后进行功能分类,分析信息传导通路与功能分类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在患者进行放疗后,自身的淋巴细胞及其亚类数目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在表达谱芯片筛选方式下,共整理出免疫炎症相关基因共368个,NK介导细胞毒效应、黏附分子、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接受早期放疗,患者体内CD8+T及NK细胞介导的杀伤免疫能够实现部分激活,与此同时,T细胞、NK细胞的分化产生抑制,从而影响到信号传导通路的正常使用,达到临床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放疗早期;自身免疫;影响
前言:恶性肿瘤是一类对人体有着致命伤害的疾病,目前,全球人口因肿瘤疾病死亡的患者不在少数。此外,从目前各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有关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仍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为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临床一般采用放射治疗方法。经过研究发现,给予患者放射治疗,能够对肿瘤微环境进行调节,用时将免疫细胞激活,促使死亡为先信号的释放,从而产生远位效应。不过,许多放疗有关的实验大都采取动物或体外实验来进行,故临床数据缺乏全面性。加上临床研究很少会展开常规分割放疗对免疫作用的相关实验,因此,常规放疗与机体免疫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无法明确,对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为进一步了解放疗对免疫正向调节、负面调节两方面所发挥出的作用,本次研究将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2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共包含男女患者13例、12例,年龄最大不超过81岁,最小不低于28岁,对应年龄平均值为(54.28±3.25)岁,存在的疾病类型有:上颌窦癌、口腔鳞癌、腮腺腺癌,放疗方法有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其中,口腔鳞癌与上颌窦癌需接受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和分析。在放疗前,在病理诊断方式下,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治疗前未接受过化疗、放疗。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并且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展开,从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1.2方法
在对患者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过程中,需要在患者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内,由医护人员采取规范性操作,完成患者外周血的抽取,抽取量为5mL,在sysmex xe-2100(sysmex)仪器的应用下,对白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
应用Beckman Coulter FACSCalibur(BD)流式细胞仪,完成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所涉及到的检测指标有NK细胞、CD8+T细胞、CD3+T细胞等[1]。
在患者RNA提取与cDNA合成处理中,采集患者的血液,用PAX gene试管进行采集,后将总DNA抽提。在RNA对 A260/A280吸收值的测定中,使用NANODROP 1000进行检测。对总DNA的浓度和纯度进行计算,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完整性与准度的验证。所获取的样本总RNA的A260/A280处于1.8-2.0之间,质量浓度普遍在200mg/L以上。在采取恰当的方法,将cDNA进行合成,等到纯化后进行标记。
在芯片杂交中,进行表达谱芯片质检的RNA其浓度和纯度必须符合标准,在化疗前后外周血样本中mRNA表达中基因差异的分析中,需使用Affymetrix 基因芯片杂交技术。使用专门的杂交系统完成芯片杂交。等到杂交结束后,需要对芯片进行洗涤。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生物信息的分析。
1.3观察指标
在放疗前后,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目进行比较,对放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类百分率进行计算。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计数单位分别用(x±s)、%表示,在t、x2检验方式下,当组间差异满足P<0.05的要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结果
2.1 放疗前后淋巴细胞109、CD3+T108、CD4+T108等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亚群数目比较中,放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显著高于放疗前,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2.2放疗后CD4+T 、B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较放疗前,对应数值明显降低,CD8+T细胞、NK细胞百分率较放疗前,对应数值显著升高,前后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3.讨论
在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放疗前后进行外周血表达谱检测,从检测结果的分析中发现,细胞损伤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在放疗后有所增强,很好地解释了患者临床表现中皮肤破溃、口腔溃疡等急性炎症反应的存在。从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可知,在化疗后,患者的许多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呈现出了升高的状态。像CLEC7A、TLR4均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放疗对于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效果,从而对细胞凋亡产生抑制[2]。
总而言之,放疗虽然能够将CD8 +T及NK细胞杀伤活性提高,但是对于效应 T细胞、 NK细胞生成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针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峰.577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D].青岛大学,2017.
[2]倪柯州,钟志强.观察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