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服务模式在精神康复机构的应用——以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公益歌会”主题活动为例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   作者:蒋维维 褚林娟 徐燕凤
[导读] 院舍为家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院舍对于他们就是社区,一种特殊形态社区。

        蒋维维  褚林娟  徐燕凤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1319
        【摘要】
        院舍为家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院舍对于他们就是社区,一种特殊形态社区。治疗和不变生活成为他们的规律。可当社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同样有着展示才华、获得关爱的需要。而社区活动在精神康复机构的运用,致力于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挖掘潜能,展示才华,丰富生活,重建自信,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文章以社区活动服务模式运用实践为主线,分析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康复生活现状,分析慢性精神障碍患者自信提升、关系改善、社会融合的途径,促进精神障碍患者需求达成,对开展同类型的社工专业服务,给予启示。
【关键词】社区活动服务模式、精神康复机构、主题活动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活动提出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领域,精神机构慢慢开始摆脱病理学视角束缚,从正向、积极视角对待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我们患者长期住院,院舍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区。因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住院环境,日常生活主要围绕常规治疗为主,生活单一。由于药物原因以及社会交流脱节,其普遍存在机能退化、交流障碍、社会边缘化等问题。致使其在漫长的住院生活中,康复变得愈发艰难。在上述问题背景下,我们以院舍为社区,根据精神障碍患有展示自我才能需求的特点及爱好唱歌的特点,以社区活动服务模式为指导,运用专业技巧,创设“公益歌会”社区活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丰富生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进社会融合等。
(二)研究内容
        近年来,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积极探索社区活动服务模式这一具体行动研究方法,最大限度挖掘患者潜能,探讨社区活动服务模式运用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实践途径及效果评估。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内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处于慢性恢复期且无严重躯体疾病、能积极参加室内外的各项康复训练活动的病患。
(三)研究意义
        外界对精神疾病的固有想法,使精神障碍患者成为外界普遍认为的无用之人。为了能够挖掘其潜能,我们尝试运用社区活动服务模式,结合其需求,创新与探索有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多学科合作等方式,实现其能力提升、价值体现、社会融合,对于改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环境,辅助康复治疗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机构照护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精神障碍的固有看法,提供实践性借鉴。
二、社区活动模式机构实施
(一)活动概况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收治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从2006年开始,结合患者的“歌唱”需求和机构康复治疗目标,以社区活动模式创设社区活动“公益歌会”。从创设初期,只是单纯的歌唱展示活动,逐渐演变为策划、管理、主持、演出都已患者为活动主角,同时引入专业医生评估、志愿资源,多元化地挖掘患者潜能,丰富生活,建立生活信心,增进了社会支持,深化社工服务内涵。


(二)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过程,就是对活动计划实际呈现,是检验前期设计、准备等流程的实操场,在此过程中,社工更多地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指导帮助患者,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才华、结交朋友、联结社会,主要实施内容包括:
        1、招募患者,医生评估;
        2、招募相关志愿者;
        3、进入病区进行选手选拔;
        4、组织歌曲的排练和彩排;
        5、准备活动道具、背景,布置会场;
        6、对场地安全隐患排查;
        7、通知家属,活动开展;
        8、做好活动宣传。
三、社区服务模式工作效果分析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随机抽出参与活动患者30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活质量量表测试,评定活动开展效果。SQLS主要评定通过活动开展之后能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生活质量。总分越高,康复生活质量越差。活动前后各发放量表30份,均回收有效量表30份。
活动前后SQLS评分比较
  小组活动前后SQLS评分比较(n=30)    (x±s)
时间    心理社会量表    动力/精力量表    症状/副作用量表
实施前    27.7    23.5    19
实施后    19.9    14    15.1
T    0.976    0.952    0.987
P    <0.01    <0.01    <0.01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生活,与世隔绝,缺乏相应关怀以及药物作用,使患者对于自我知觉、社会功能都存在偏差和退化。社区活动服务模式介入精神分裂症康复,通过歌会形式呈现,让患者体验互助互学互享的乐趣,以帮助患者改变自我知觉偏差,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培养自主管理,激发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让更多患者展示了才华,改善康复生活质量。
        我们运用“生活质量量表”对参与活动的30位患者进行了前后测, SQLS三个分量表的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在开展活动之前,由于患者长期住院,对于情绪、躯体症状等方面不很平稳,严重影响情参与热情,将注意力放在关注自身的症状,对于患者康复生活不利。通过实施过程,一是进行了潜能挖掘,激励患者通过协作、沟通等,能力得到了提升,二是活动中患者通过才华展示,提升自信,精神面貌得到良好展示,三是活动中的人际交流,使患者增进彼此了解,提高了自主管理和交友合作能力。综上所述,患者通过活动中学习体会参与活动带来的益处,能更好配合治疗,减少对于躯体症状的关注,康复生活质量有了改善。
四、服务反思
        经过探索,“公益歌会”已经成为患者心中的“节日”,患者能力与自信得到提升,家属了解机构康复,更多社会人士走近患者。不过,本次针对社区活动服务模式实务层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社区活动服务模式运用方面,需要不断丰富穿心,目前活动主要形式还是以歌唱为主,如何引入专业医护人员更多参与,或者创社其他专业活动,来增加互动与观赏性。同时增加宣传、志愿者招募,不断提升影响力与志愿者参与率。
        其次,从研究样本量来说,虽然我们随机抽取了30位患者,做了量表测评,但对于参与总人次来说,相对较少,可以参考资料相对有限,因此在理论运用、需求运用、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成效和社工反思分析方面不能给予全面诠释,需要社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思考操作,为有精神卫生特色的社区活动服务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推广性不断努力。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说,主要集中运用于量表测量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没有做到对所做活动及参与患者全覆盖,对于精神机构社区活动模式以及对于成效的长效性、推广性反应的不很精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不同类型社区活动的意义。

        值得注意,在社区活动模式指导下,结合患者需求的主题活动经验,说明社区活动服务模式在精神康复机构的应用对改善其康复生活质量、学习人际交往、改善认知偏差等起到了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增能理论介入住院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行动研究——一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卫生中心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7-12-25(12月下):27-32
【2】饶克明,谷富,吴洪明,饶顺曾等,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上海:上海精神医学,1997,新9(3):166-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