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怡
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的分析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实时监测颅内压和脑组织氧分压的意义。方法选取所在医院重度颅脑外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疗法,两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颅内压和脑组织氧分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组织氧分压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GOS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不仅可有效降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水平,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水平,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亚低温疗法;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应用
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所有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占据第2位,但致残疾、致死率居第1位。相关临床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出现颅脑创伤患者约60万,最终死亡占16%~18%,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研究显示神经内分泌组织相关的肿瘤患者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NSE水平升高与肿瘤临床分期及疾病进展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与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及转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尽管如此,其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很高,近年来研究发现NSE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在病情监测、复发预测及疗效评估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神经细胞损伤后NSE可释放进入脑脊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其与脑水肿、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也可参与多种病理过程,如颅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是反映脑细胞功能的敏感指标。颅脑创伤后脑组织遭到破坏,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大量ET-1,引起机体血清中ET-1水平显著上升。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脑细胞中Tau蛋白的作用为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维持微管结构的稳定,已有研究报道Tau蛋白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可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的作用,是一种通过物方式使患者的体温降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报道亚低温治疗在减轻脑水肿、降低内压、保护血脑屏障、增加脑灌注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本次研究亚低温疗法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所在医院68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8~73岁,平均(45.05±7.13)岁;血肿类型:外伤性脑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0~69岁,平均(46.86±8.24)岁;血肿类型:外伤性脑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16例,硬膜外血肿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血肿类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对应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止血、抑酸、抗感染、降颅压等,给予患者神经营养类药物。结合实际需要,正确开展去骨瓣减压治疗,活性侧脑室引流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亚低温治疗方法,于术后12h开展相应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冰毯治疗和人工冬眠法相结合,采用双控颅脑降温仪(SDL-V型号),脑温控制在32.0~35.0℃,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且ICP降至正常后,停止亚低温治疗。治疗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密切监控,详细准确记录相关指标。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脑组织氧分压变化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OS评分的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颅内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压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颅内压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和复温后颅内压均下降,且治疗后同一时间点和复温后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颅内压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userUpload/5(18723).png)
3讨论
当患者出现重型颅脑外伤时,机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因其机体器官日渐衰竭,无法保存较高的自身调控力,代谢功能明显降低,极易导致脑内血肿、颅底骨折等发生,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使得患者病情明显加重,导致其无法及时恢复。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常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预后差。亚低温对颅脑外伤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可减少致死率,有效保护脑组织。低温疗法是通过物理方法使患者体温下降至预期水平。在我国,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作亚低温,较公认的程度为直肠温度保持在32.5-33℃,使脑温或中心温度保持在33-34℃,在此范围内,较少发生心功能不全、氧债等情况。在采用亚低温治疗时,通常需维持时间24-72h,甚至2周,需要根据实际临床情况而定。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的颅内压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观察组脑组织氧分压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外伤具有明显效果,减少并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明显,在降低ICP、改善血清学指标、减轻昏迷程度等方面发挥明显功效,且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比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恩智.亚低温治疗仪在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4):134-135.
[2]李志峰,王森林,高大伟,焦绪章,张德启.长时程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0):12-13.
[3]纪执胜.亚低温治疗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颅内压及TNF-α、IL-6变化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4]朱珠.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下应用肠内营养最佳温度的研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三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8:170.
[5]李俊.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8,9(0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