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贺剑
[导读] 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贺剑         
         (陇南市武都区熊池九年制学校    甘肃陇南武都 746033 )
         摘要: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的升级使得众多知识得到了共享,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而在集合了知识、技能、数据和网络等多种元素之后,互联网与传统的教育行业相结合便促进了现代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形成了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数学文化,给当今数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文化;小学数学
引言:将“互联网+”引进小学数学教学,利用互联网中数据众多的条件,将集结世界各国数学家的数学思维与教育学家的教学形式,对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大有裨益。通过“互联网+”的网络电子优势,更多的数学空间被创造于一方教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此外,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互联网,学生切身实际地根据生活经验得以解决也是数学文化的一大应用。但“互联网+数学”的机制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的不足
(一)过度应用互联网,忽略主体作用
         现实生活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手写字体,而是依赖于电脑打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草书、大篆、小篆等带有笔者风骨的字体文化继承者数量也是逐日递减。在小学数学中,仅仅依靠电脑中的系统对专门的数学符号进行书写仍是没有手写方便。倘若过度依赖互联网的高科技,而让学生放弃本身字体的训练也是不合规律的。此外,在教育教学中,在互联网便利的诱惑下,有些教师直接对网上其他教师的成果进行剽窃,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劣文化直接输入,也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通过其他教师的引用,教师本身的文化知识并没有提高。同样地,对于学生,也无思维的创新。
(二)方便应用,阻碍思考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便是便捷,许多疑难问题仅需手指轻点便可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甚至还可以举一反三。但互联网上的知识总结起来都是前人的,并不能代表学生本身知识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一大现状便是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一旦遇到难关便向网络寻求帮助,方便了自己,却缩短了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基础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数学不是只靠死记硬背便可以蒙混过关的学科,它揉合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思想结晶,而学生应做的是继承并发扬,不是一味地索取应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的策略
(一)控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正确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虽说方便了许多操作,但它更多的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更多的步骤需要人们亲自去完成。对于教师,对互联网利用时,课下需要仔细斟酌网络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挑选符合小学生数学文化范畴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将其精华呈现于课堂之上。在课上,可以对相关的画图软件仔细演示给学生。例如图像的周长、面积、体积,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将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展示在学生的视野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不同。小学数学涉及到许多应用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互动的形式对学生实时进行提问,既增加了问题的真实性,又不失趣味性,同时将数学知识完美穿插其中,这才是浓烈的数学文化氛围。对于学生,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软件,课后对于网络上学习软件的问答进行解决是对互联网的有效使用。正如在疫情期间,众多课堂无法实地开展,只能依赖于网络学习,这时需要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学习软件,才能高效地预习或复习学到的知识。
(二)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答疑解惑
         无论计划多么周全的课堂,总会有遗漏之处,即便是备课充足的教师也不能完全避免。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时仅靠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是无法解决的。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时候,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一符号,这一个数学符号是无线不循环小数的代表,在整数3之后是难以记忆的数不清的小数,为解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网络系统,对圆周率的详情仔细介绍给学生听。倘若激发了学生对于圆周率的好奇,更是为以后学生研究数学科研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待其生根发芽,定能给数学界带来不小的震撼。课堂上及时的答疑解惑是对学生求知的尊重,没有压抑学生那一刻对知识的涉猎,将学生引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三)结合互联网,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历史
         数学,一门承载前人无数心血的结晶,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便要对数学史有一定的了解。不仅是具体的数学内容,还应该涉及哲学和历史的一些范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数学史的教育也可进行穿插。小学数学不应只包括公式的理解、应用的计算,还应从内到外,从数学课堂到数学本身进行研究。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策略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田忌赛马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对田忌赛马通过网络视图,引入这一小故事,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了解了历史事件,跨学科的知识也是一种增长见识的方式。
         总结: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沧海桑田变化多端,紧跟这一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互联网对教育事业进行突破是教育进步的关键。在互联网与数学文化的有机结合下,小学数学不再是枯燥的一门学科,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海洋,学生的思维习惯、思考方式、理性情绪在这一结合下将以级数的方式增长,这便构成了数学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崔晓磊.“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侨园,2019(08):113.
[2]林尚鲲.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16):276.
[3]洪娜.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12):105.
[4]王坤.“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9(02):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