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发表时间:2021/2/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1期   作者:丁世梁
[导读] 数学的逻辑思维呈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丁世梁
         集安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134299
         摘要:数学的逻辑思维呈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当下的素质教育推广下,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教学应该不但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关注与引导,以此锻炼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小学生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能够正确学习、良性学习,提高自身的实际学习质量。本文就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后续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
前言:
         在新课改要求下,几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已经深刻意识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重视的重要性。但是,在小学生身处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有效助力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却一直困扰数学教师,成了另大部分数学教师头疼的现实问题。毕竟,大部分小学生思维不成熟,对于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不感冒。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实践认知,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此完成对小学生的思维培育。
一、小学数学教学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学生学习流于形式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即使近年来已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实际的教学方式仍然深受应试教育局限。由此导致了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正式的教学互动中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无形使用死板、陈旧的教学方法展开细化教学,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加之这一类数学教师在个人主观视角下,觉得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期考试中取得有优异的卷面成绩更加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正式教学活动中就延续使用主观灌输教学,围绕学科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大多是“听学”就好。让学生在这种没有引导而直接呈现知识解读结果的教学中,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发散思维培养近乎于无,教学目标实现形式大于本质。
(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低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为了积极响应教育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而对于“引导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增多重视,即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多关注,特别是有关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全过程关注。但是,从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的现实情况则是小学生与数学教师其实始终都没有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始终都是可有可无,自主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正确认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就天然的思维不成熟,相较于知识探究,更愿意关注游戏、手机、网络等。二是因为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较少安排同伴合作学习,训练小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让小学生在同龄人的暗示、引导下激活主动学习欲望。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最基本资源与最主要组成。尤其是在小学这种关键性的基础培育期,教师对于小学生的诸多习惯养成与思维启导都具有明显的引导价值。为此,探究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就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问题。即关注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就是关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的过程。而从目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时期的一部分数学教师就恰恰在个人教学水平与个人教学能力上有所不足,整体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对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与个人思维能力形成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数学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根据个人实际状况进行教学风格、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素养等的多方面完善与提升,一起切实关注到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效培养小学生学习思维。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具体方法
(一)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时期的数学与其他几门学科相比,在语言性的绝对化体现上具有一定唯一性,以及清楚明晰的逻辑性与变化性。因此,数学教师要怎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教好小学生思维开拓,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使用革新的眼光来看待知识获取的转化过程,灵活的启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种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将自己的理解与实践相互结合、多方探究,最终发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学会遇到问题之时多加尝试、多换角度,切实培养好小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在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上,指出估算法与竖式分解法,以126×23=?为例,数学教师板书126×23的后两位数对齐竖式,然后将数字分割拆解为126×3+126×20两个竖式,亦或是直接列为130×30,先行估算大致范围。
(二)激发学生思考热情
         如上所述,在大多时候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都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际中心,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极易受到教师影响,难以挖掘自属思考思维。数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顺着听,全盘接受后顺着走。久而久之,使小学生的自主思考热情大大高过依赖本能,从而造成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一课忘一课,过多依赖教师指导,个体思维能力差。要想实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就需要放权于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获取知识,积极思考。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课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让学生指出自身拥有的实际物品中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结合理论定义,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常见平行四边形物品与梯形物品。最后,让学生在学习完毕时,举出一些没有讲到的相关物品,让学生在平面化的感知中与实物的触摸对比中切实理解基础概念,思维一直处于举一反三模式,积极思考。
(三)教给学生思想方法
         过分强调死记硬背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受限,过分放宽教学管理也会使学生的学习重点出现偏差。因此,要想切实有效的重视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实际思维过程,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小学生透过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减少机械式刻板引导,同时注重以“思路”为核心的鼓励教导,让小学生在求表扬心理下,主动过渡到方法探究,对于同类例题有灵活的类型化解读,以及对应的灵活方法掌握,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比较、求异、提取关键信息,真正实现思维拓展。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减少先入为主的讲,而是重视“观察本质”的传授,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比较,最终得出自身思维发展结论。
(四)重视学习过程分析
         对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关注,就是说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活动中,能顾切实读懂知识、应用知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在数学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导下完成既定性学习任务,碎片化学习。因此,以挖掘小学生的学习素养为核,顺应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数学教师回归教育初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好学习主体,自主解析、自主探究,自主完成知识分解。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扇形统计图使用是最为重点且最为难学的知识点,数学教师应该使用角色互换教学法,让学生扮演小教师,带领班级其他学生亦或各自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习思路的挖掘自主、可靠。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小学生最基础的学习启蒙期。在这一基础受教育阶段,只有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受到重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才能实际有效,对小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生活学习等发挥作用。所以,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创新与教学方法的适度革新,可以运用灵活的教导方法,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思维习惯,最终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颖颖.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91.
[2]欧保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94.
[3]韦亚丽.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